1月19日,中国国家级通讯社——新华社发布一条消息:“旅日华侨陈华毅17日在北京天雅古玩城举办‘日本海外回流文物百件精品展’”。1月22日,本报记者专程赶到北京天雅古玩城9层时,看见50岁的陈华毅先生正在向热心的观众介绍文物。遇到“行家”提出要求时,陈华毅就亲自用钥匙打开玻璃展柜,让其不仅“眼看”,还可以“手摸”,大家一起感叹:“回家了!”
陈华毅喜爱文物到了“痴”的程度。至今,他在日本福岛县会津若松市的店铺里收藏着价值连城的文物,自己却仍然在租房居住。他说:“如果有了买房的钱,我都会用来先买这些文物的。”至今,他都要筹算着怎样打点儿子的学费,一方面要让儿子在大学安心读书,一方面看到文物后不得不立即收购,他常常是把文物“押”在日中友好协会的朋友家中,借出钱来给儿子交学费。至今,他都是“单身父亲”,因为日本妻子不愿意跟他过这种倾囊收购文物的“精神富有,物质贫困”的生活,表示“过于不安”后分手了。
陈华毅收购文物时有着太多的“痛心”。他说日本的正仓院可以说就是中国的“国宝馆”。日本的遣唐使到中国去,只要见到皇帝,都会得到丰厚的赏赐。随后,宋、元、明、清时期日本与中国有过各种形式的贸易,许多宝物也流传到日本来。“这些,毕竟是文化交流、贸易交流的结果,也还说得过去。”最让陈华毅痛心的,是战争年代通过掠夺手段进入日本的中国文物,因为它们的“家”本应在中国。“世界上有谁看到自己家里的宝物放在他人家里后会不痛心呢?”陈华毅这样说。
陈华毅有一肚子辛酸的故事。出于各种原因,还不能都讲出来。他能够说的是,一个90多岁的日本老人家中有许多中国文物,当他爱不释手地抚摸时,老人开口了:“你现在拿出5000万日元,我就让你把家里的东西都拿走。”随后,眼里流露出任何人都能够读懂的轻蔑的目光。经济拮据的陈华毅硬是“咽”下了这口气,接下来用三年的时间和这位老人来往,终于收购了一个明代青花动物花草执壶。陈华毅还得到这样的讯息,一位已经年迈退休的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馆员,家中还有一个“私人博物仓库”。不争气的儿子把病老的父亲送进养老院,自己在外面洒脱地挥霍,欠债连连。他敢于挥霍的资本就是家中藏有中国文物。于是,陈华毅托人间接收购,不惜把自己已经收购的日本文物低价“让”给对方,又让一批宝物回“家”。
看见陈华毅收购的这些宝物,有人建议他运到美国“卖个高价钱”。陈华毅苦笑着说:“那我还不如就在日本当地卖了呢。”陈华毅有自己切身的观察,他说:“小泉纯一郎执政的时候,日本的经济最不景气,我在日本收购中国文物就容易一些;近年来,中国的经济一天比一天好,‘盛世兴收藏’,中国人到日本淘宝的也越来越多,这就让我的收购难了起来,但也让我动心把这些文物运回祖国。”真是幸运,陈华毅遇到了知音,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一位同样喜爱文物的官员听说此愿后,从中积极帮助协调,直接促成这次“日本海外回流文物百件精品展”。长年支持陈华毅的日本日中友好协会更是从中鼎力协助,让这批150多件中国文物得以从日本出境。
“回家”,记者看着展柜里面北宋均窑玫瑰紫海棠式花盆,看着明代宣德年间的珐琅镏金竹节耳三足鼎、波斯文筒形炉、镏金戴冠观音坐像,看着三个展室里面的佛像、香炉、陶瓷这三大类展品,从而感到“回家”一词已经有了新意,它不再仅仅是指海外游子迢迢万里满面风尘地“回家”,也不再是指海外游子“梦里寻她千百度”的“回家”,还有包括流失到海外的、深蕴着中华文化精髓的文物的“回家”。
如今,身为东华堂堂主的陈华毅在日本辛勤收集中国文物17载,身上闪烁着一种“华毅”的精神光芒。不久,陈华毅将有《东瀛淘宝趣事》一书问世,其中会有更多的精彩。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