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学人因为林少华翻译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作品的“信、达、雅”问题的针锋相对,无外乎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是中日文化文字的和而不同所致。中日文化的源流属性毋庸复言,日本知名学者加藤周一在其新著《21世纪与中国文化》的序言中就明确指出,日本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周边文化之一。然而中日语系不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日本属于通古斯语系。所以,虽然日本文化内核上和中国文化有着脉动相通的属性,可是表现在文学作品上的语言句段风格,中日文学作品就有着严格的疏离。汉语言文学可简略可繁复,在文学体裁上可以诗词歌赋散文并举。日本文学在文字表述上远不如中国文学那么繁复雅致和具有精英属性。明晰了中日文化和而不同以及中日文学不同的特色之后,就会明白藤井省三教授为何指责林少华“浓妆艳抹”了。毕竟,林少华承继的是中国文学的传统,讲求的是用华丽的语言描绘出文学作品的意境,而村上作品则传习了日本文学的简洁明快和口语化的传统。两种文化和文学的碰撞导致认识不一,是最正常不过的了。
第二是中日文学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开放化程序上有先后。尤其在文学从经典到快餐转换的现代快节奏语境下,前现代的市场国家日本对文学语言务求简洁明快,这是文学作品畅销和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情势所决定的。也正因为如此,和日本社会节奏相若的港台译本才会被藤井省三推崇为“良质”和“几近完美”,反而大陆的林译本却显得“审美忠实”而浓妆艳抹了。
最重要的是中日翻译理论的巨大差异。中国翻译界向来追求“信”、“达”、“雅”,信即追求原作精神,达即表达通顺,也是追求文本漂亮。可是,由于中国文字的特异性,中国最早的翻译传统追求的是文化意境上的再创造。而日本翻译理论则强调用最少的词汇和句段追求表达通顺,即推崇“信”和“达”。
综上所述,中日同属汉字文化圈,无论是语言、文化抑或文学上都是互补和相辅相成的关系。从双方学人在译作上的争论看,更是一体两面,不可截然而分,亦不可争个优劣出来。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
|
![]() |
2025/5/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