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日本前首相的家史 更是一段中华民族的国仇
侨报视点:亚太地域形势闪现两大亮点

今秋以来,亚太地区形势闪现两大亮点:

其一是9月,日本的“识途老马”福田康夫击败鼓吹“自由与繁荣之弧”外交的麻生太郎,取代了主张“价值观外交”的安倍晋三出任首相。他在重申日美同盟关系仍将是日本外交政策基石的同时,明确强调日本将推行重视联合国和亚洲的外交,特别是日本与中国和朝鲜的关系。

其二是11月下旬,澳大利亚工党一鼓作气击败执政的自由党,温和务实的陆克文取代了在伊拉克战争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紧跟美国的霍华德而出任新总理。陆克文在强调将坚决维护澳美战略同盟关系的同时,明确表示将继续推动和深化同亚洲国家、特别是同中国和印度等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他将尽快签署《京都议定书》,并同美国磋商从伊拉克撤出澳大利亚军队。

由于冷战及其遗留的影响,日、澳一直是美国在亚太地区全方位的盟友,前者是美国太平洋军事上的“北锚”,美日韩“铁三角”中的“坚定盟国”,后者是美国太平洋军事上的“南锚”,美澳新军事条约的“可靠友邦”。而日、澳也一直把美国看成是它们安全方面的“保护伞”、经济上最主要的伙伴。因此,福田康夫和陆克文重申要坚定地维护同美国的战略关系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一是要让美国放心,稳住至关重要的双边关系,二是要避免不必要地刺激和激化国内矛盾,三是要观察亚洲地区,特别是中国、印度和东盟的回应。从这个角度看,说日、澳新政府“外交战略未变”,不无道理。

但如果把当前日、澳新政府外交政策的调整放在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大背景下,并联系这几年世界多极化迅速发展的趋势和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潮流,不难发现,日、澳新外交已开始闪现人们希望看到的“亮点”。

首先,外交上可能更独立自主。在同美国关系方面,过去紧跟美国指挥棒转的“小泉旋风”和“霍华德现象”,即使不是一去不复返,至少也是难以为继。美国可能又多了两个不愿完全顺着走的盟友。

第二,在国际关系观念和战略方面,美国新保守主义理想家们和日本右翼的图谋严重受挫。他们所谓针对中国兴起的“民主国家同盟”、“自由与繁荣之弧”本来就没有多少市场,现在连日、澳新领导人也要与之保持距离,今后谁还会“超越日澳”加盟“入瓮”?这对进一步消除冷战思维、化解“中国威胁论”和建设“和谐亚太”显然具有积极意义。

第三,对中日、中澳双边关系的改善和发展以及东亚地区的合作也是比较有利的。可以预见,今后亚太地区和平、合作和共同发展的阻力可能进一步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