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历史文化传承的隐忧 (上)

大约在我国两汉、曹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东亚大陆北方,传奇般地兴盛着一个游牧民族,它就是没有自己文字的——匈奴。其鼎盛时期,据说拥众百五十万,其中控弦之士就有三十万。由于人人能弯弓,个个可骑马,作战经验丰富,时机有利即疾进,不利则速退。进则如飞鸟腾空,顷刻而至;退则如狂风吹烟,无影无踪。铁骑到处,陷城掠地如摧枯拉朽。他们的强悍、不驯曾使略输文采的秦皇、汉武伤透了脑筋。

但就是这样一个傲视天下800载的强盛王国,却在历史的长河里慢慢消失得无影无踪了,通过读史,我们慢慢了解到,原来,至东汉光武帝,汉朝政府利用匈奴内讧分为南北匈奴之际,采取了笼络南匈奴,打压北匈奴的策略,奏功后,再接再厉,利用南匈奴要求和亲的机会,一出上演的千古留名的“昭君出塞”把个没有文字、没有自己文化传承的匈奴单于感动得不仅自认为是汉帝外孙,更把姓氏也改成了刘姓,由此,揭开了匈奴汉化的第一页。

到了汉末曹魏时期,匈奴的集聚能力、组织能力引起了曹操的重视,在他一统北方后,迅即采取了对匈奴的分化、迁居策略,让他们与汉民同耕同居,使其失去了游牧条件。此举,实际上是已经展开了民族同化政策。

至西晋,虽然朝廷形式上还保留了匈奴单于的位置,但已形同虚设。而至晋末发生的“八王之乱”虽然形式上为匈奴的崛起提供了一次机会,可不争的事实却是由匈奴左贤王刘渊建立的国家,却称为“汉”,而且是真正的汉化,如:政权体制沿袭魏晋;单于改称皇帝;统治形式全部采用汉制。究其原因,盖因匈奴在中原生活日久,没有文字传承的匈奴体制,早已被当时的匈人给忘到爪洼国去了。改变生活方式,抛却自己根本的历史文化传承,附庸汉制,作为一个民族整体,南匈奴当然也就逐渐被浩瀚的中国文化所慢慢同化了。

最为可悲的是,南匈奴不仅自亡,而且还联合中国政府追杀北匈奴,走投无路的北匈奴只好杀开一条血路进入了欧洲,在里海之北建立起了“大昏国”。若非不是在五世纪中叶,与罗马联军大战于巴黎东南,而损失惨重被迫退回东欧,并在匈牙利草原建立起匈牙利国的话,还真不知这个顽强的民族会带给世界一个怎样的历史。

纵观800年中国匈奴史,内讧和由内讧而引发的南北匈奴分化、自相残杀固然是本来就人少的匈奴消失的一个原因,但更重要的当一个只拥有口传历史而没有文化历史传承的族群进入到另外拥有强大的文化、生活同化力的民族之中后,渐渐被同化掉,就只能是其民族的悲哀了,被中国同化掉的南匈奴亦然,被欧洲文明同化掉的北匈奴亦然。时至今日,不仅外国人追寻匈奴人的足迹很难,即使是匈牙利人自己也只能是在祖先的那一点点可怜的口传历史中找回一些微微的自豪感罢了。

(本文作者系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