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奥运:北京向世界展示什么?

2008年奥运已进入一年倒计时,媒体上纷纷议论在奥运召开时机,北京向世界展示什么?中国向世界展示什么?

展现中国民族文化的、精彩纷呈的开幕闭幕式;被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评价为“我所见过的最好的场馆”的国家体育馆;运动员只要露出脸庞就能自动打开房门的宿舍;作为外国人踏上中国土地第一站的首都机场漂亮的新航站楼等,都是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展示的东西。当然还有很多值得展示的细节,比如有人提到了礼仪小姐的旗袍等。总之,奥运会确是展示社会主义中国风貌、展示中国在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的绝好机会。

以上提到的东西都值得向世界展示。笔者认为,其中,北京奥运应向世界展示的最重要东西有以下5点:

第一 热情好客、文明礼貌的民众素质。

无论对来自哪个国家的运动员和观众,都友好热情地表示欢迎;无论是对哪种运动项目,都大度地对待胜败。最近杭州女足比赛,部分观众对日本女足发出嘘声事件(尽管如此,比赛结束后日本女足仍打出了“感谢中国”横幅),说明我们作为礼仪之邦,仍然需要努力提升我们社会的文明素质,使奥运会真正成为增强公民文明素质和提高公共道德水平的平台。

第二,不单纯依靠临时措施、不局限于奥运会期间的北京晴日的蓝天白云。

有些外国人对北京的空气和水的污染有所微词。罗格称,由于北京空气中的粉尘含量过高,一些格外需要耐力的项目,如长跑和自行车,可能会改到其他地方举行。还有西方媒体传出消息说,少数国家运动员由于担心中国的环境污染,决定在奥运期间到韩国居住等。其中,某些报道不能不令人感到有炒作之嫌。但对于大多数为了支持我们办好奥运而善意提出意见、帮助我们改进工作的外国人,则应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改进我们的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决不是仅仅为了奥运,更是为了中国人民的健康生活,为了让北京等大城市的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知道,晴朗的夜空原来是繁星满天。我们应充分利用举办奥运带来的“压力”,将之转化为改进各方面工作的“动力”,造福于广大人民,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

北京的环境改善离不开整个北方地区的环境改善。在华北、西北乃至黄河与长江的源头地区大规模地开展植树造林或人工增雨雪活动是当务之急。面对沙漠化正在大面积吞噬我们可爱国土的环境危机,我们理所当然地“守土有责”。人们期待发扬当年“南泥湾”精神,开展大规模的“军民共建林”活动。

第三,不单纯依靠临时措施、不局限于奥运会期间的北京交通状况的明显改善。

通过采取临时措施,完全可能做到不让交通堵塞现象在奥运期间发生,但如果奥运结束后,北京依然出现“宽阔马路犹如停车潮的状态,向世界展示的只能是我们只是将举办奥运当作“面子工程”,却对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无所作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不会在奥运会之后就“阖上眼睛”,也许世界更关注的恰恰是奥运之后。有调查表明,在北京135辆小客车中,公车数量占26.7%,而公车行驶量居然占80%(与公务车使用“放题”有关),因此,公务车使用者减少不必要的用车,带头使用小排量的节能汽车,缩小公务车适用范围(比如严格执行到正局级为止),做官的以身作则,“让路于民”,可成为改善北京等大城市的交通状况的有效措施,也是政府将广大人民利益置于政府部门自身利益之上的“为人民服务”精神的最好展示。

第四,既隆重又不奢华的奥运设施和开幕式、闭幕式等庆祝活动。

如前所述,我们建设了世界一流水平的奥运场馆,说明我们对承办奥运的高度重视,但也需防止另一种倾向,这就是不应该为了奥运而不惜工本,甚至追求奢华。

第五,归根到底,我们通过奥运应该向世界展示的根本之点就是,中国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利用举办奥运的时机,展示我国政府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质量、建设“和谐社会”和争取实现“和谐世界”的诚实努力,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