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日本选民没有选择『面孔』

在最近举行的日本参议院选举中,自民党有意地突出了“党首辩论”,其原因是安倍及其谋士认为比较年轻潇洒的安倍晋三与最大在野党–民主党代表、年过花甲的小泽一郎相比,不仅占有年龄优势,而且占有形象和口才优势,因此,自民党感到如果突出“党首辩论”,发挥安倍的“外形优势”,会有助于自民党多得选票。安倍本人也自信地要求选民“在我和小泽之间,是谁更适合当首相”的问题上表态,然而,在这次选举中选民没有选择面孔而是选择了头脑,反映了小泉式的“剧场政治”不再灵验。

与依仗在众参两院据有多数议席、“稳坐钓鱼台”的自民党相比,民主党等在野党在国会会议上的作派,也显得不够温文尔雅。当急于取得政绩的“成就感”促使安倍滥用执政党在国会的数量优势,一而再、再而三地采取“强行通过”自民党提出的各项法案的霸道方式时,提出不同意见一再遭到多数否决的民主党等在野党的议员们忍无可忍,居然将“文斗”变成了“武斗”,在参议院的某委员会上大打出手,穿着高跟鞋的民主党女议员还跳上桌子,与几位勇猛人士一起揪住了担任“委员长”的自民党议员的衣领,被揪“委员长”的一付可怜相成为被电视台频频播出的特写镜头。尽管如此,国民当中很多人反而将同情给予了民主党等在野党方面,媒体、舆论界也对安倍屡屡行使“多数霸道”的做法感到不安和警觉,怀疑时时卖弄其“权贵家谱”、只认外祖父(即曾在战争期间担任大臣的岸信介,值得一提的是,安倍即使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场合,也不失时机地向布什总统“显美”其外祖父与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合影)不认亲祖父(曾反对日本对外战争)、国家主义色彩浓厚的安倍首相的“摆脱战前”是否有“回归战前”的复古味道。

与民主党代表小泽提出的“生活第一”的竞选口号相比,安倍提出的“摆脱战后体制”的“治国的基本方针”也缺乏说服力。众所周知,战后日本通过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上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与居民收入差距很小的国家之一。因为有过去的经验和比较在,国民对于差距扩大问题特别敏感。在当今日本进入少子高龄化时代并由于小泉改革而陷入“差距社会”与“不安社会”的背景下,民主党抓住了广大国民的最大关切–如何建立一个能够安居乐业的社会,提出了切切实实的“生活第一”口号,显然要比安倍所提出的政治色彩浓厚的“脱战后、修宪法”的高迈口号深入人心。

民主党代表小泽一郎在批评安倍政治时使用了两个词:“国家主义”和“权力主义”。安倍模仿前首相小泉,无视日本宪法规定的政治制度,也想成为“大总统型的首相”,增加首相辅佐官,促使首相官邸“白宫化”,力图改变官厅之间的分权传统(即总理大臣与其他大臣之间是平级关系而不是上下关系),建立首相官邸主导的政府体制。然而,安倍设置和任命的首相辅佐官不但没有发挥多大作用,反而引起了不必要的行政权力矛盾。应该说,小泽批评安倍的“权力主义”,也是切中要害的。

最近,安倍表示,“该反省的地方我将反省。不过,我为改造国家的工作现在刚刚开始。为了推行改革政策,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今后我还必须继续肩负起总理的责任。”而从这次选举中安倍与小泽的较量中,人们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出,安倍应该反省的重点恰恰是并未成为选举失败的表面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可认为是“内在原因”的、安倍的“改造国家”、建立“新的国家”的“治国的基本方针”。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