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中日关系 历史 现实 未来(上) ——在香港凤凰卫视“破局之

2005年8月9日,香港凤凰卫视和日本朝日电视台联合举行一场题为“破局之辩——中日热点大交锋”的时事辩论会。日方出席辩论会的是资深电视人、老牌时事节目《周日时政论坛》主持人田原总一郎和曾任小泉首相助理的资深外交家冈本行夫,中方出席辩论会的是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何亮亮和笔者。现将笔者的发言按照本次辩论的三个段落——历史,现实,未来,记录整理如下。

 

一, 历史问题

冈本先生去参拜我可以理解,然而,小泉首相是作为日本领导人去的。现在日本已经有一半以上的国民认为小泉不应该去参拜,为什么?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小泉起到了什么作用?我认为他起到了中国人民反日教师的作用,听起来好像很奇怪,他怎么会成为中国人的反日教师? 这是因为那场战争对中国人来讲,是与日本侵略军,人对人、面对面、民族对民族的对决,中国人所看到所遭受的日本的具体的侵略罪行,都是成千上万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所作所为,这跟日本人的战争体验不一样。

日本人在战争最后几个月,只是在冲绳跟美军直接交战,但在日本的主要国土,日本人是不见美军人影的,见到的是美国的飞机、炸弹甚至原子弹,这些日子人们在纪念原子弹受害六十周年,其实东京大轰炸的惨状不亚于原子弹,据史料记载,1945年3月,美国空军抓住东京木板房密集的特点,从天上扔下几千枚燃烧弹、甚至浇下几十吨汽油,把东京变成了一片火海,很多人为了不被火焰吞噬,跳到河水里、池塘里,而在地面温度接近1000度的情况下,河水池水也都被烧沸腾了,结果跳进水里的人们就活活地被煮死了。

两国的战争受害体验不一样,中国人直面日本人的受害形态很容易导致中国人对日本人、对日本整个民族的仇恨。战后,为了防止中日两大民族形成相互仇恨的局面,中国领导人说要把日本的军国主义跟广大人民区分开来。

中国领导人把军国主义和广大日本人区分开来,我把这种方针叫做“区别论”,而小泉的参拜等于是否定了、动摇了这个“区别论”,在部分民众中激起了一种“不加区别论”的情绪,就是把日本人不加区别都看成是日本鬼子。日本有“人死了都变成神”的文化,但是不能要求中国老百姓都理解日本那种文化,中国13亿老百姓恐怕也很难理解那种文化。2003年底美国的一家博物馆展出了轰炸广岛的原子弹的飞机,结果去参观的日本人提出抗议,他并不把这个事情看成是美国的内政,所以战争的事情是国与国的事情,不能100%说成是日本国内问题;外国人怎么看与战争牵连的问题,不能以日本的文化做标准。

我认为历史问题要有一个前提,一个基础,就是要对历史诚实。我只说三点,第一,日本外务大臣今年5月份讲,日本中学教科书提到的历史就是到明治维新为止,没有对下一代进行近代侵略史的教育,这就是对历史的不诚实,第二,日本的教科书、特别是日本文部省所编写的历史教学大纲,从五、六十年代开始就把“侵略”改成“进入”,你几十万日本军队进入中国不是来侵略是来干什么,是来旅游吗!?第三点,日本的文部科学大臣最近引用在加拿大的日本女留学生的话:“当慰安妇是光荣的,消除了士兵的不安”,大臣先生表示自己对这个说法“很感动”,大臣先生借别人的话鼓吹当慰安妇是光荣的,他就不想想韩国最近在日本打官司的老太太当年做慰安妇的时候,每天要“接待”五六十名日军官兵。

一个管教育、管科学的大臣能说这样的话,这不是天下笑话吗?

有人说历史问题是中日关系的大门,是一个“入口”。我不同意这种说法,我同意一位在日本的华人学者的说法,历史问题只能是中日关系的“出口”,就是说只有中日关系发展了,历史问题才好解决,而不是只有解决了历史问题,中日关系才能发展。历史问题不是中日关系的全部,中日之间还有其他重大的、现实的、战略性的问题,需要两国领导进行对话、进行商讨,结果两个领导人一见面,五十分钟里面有四十分钟讲历史,还有多少时间来讨论其他重要问题?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