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中日关系的“过渡期”定位

驻日大使王毅最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中日两国目前都处于各自历史上重要的变革和转折期。王毅将中日关系的现状定位为“过渡期的阵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日本在经历了泡沫经济破灭的打击之后,目前经济缺乏活力,国内各项改革推进艰难,反映在对外关系上,则表现为某种躁动和偏激。而中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的积累,综合国力大为提升,正以高速和平崛起的方式活跃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中日两国政治、经济的频繁互动和实力对比的倾斜,正深刻地改变着亚太地区的战略格局。

随着“五五年体制”的崩溃,日本至今仍拿不出一套像样的治国方略来,这种眼花缭乱的“过渡期的阵痛”,激活了日本国内右倾保守思潮。现在中日关系的困境,小泉难卸责任,但从根本上而言,这不仅仅是小泉一个人的问题,是日本整个体制的问题。面对这样一种严峻的局面,需要中国站在新的历史高度,以更客观的态度剖析日本战后的发展历程、以更灵活的方式采取更积极的应对之策。

事实上,中国在对日方针上,也在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地作出调整。1972年中日关系正常化,当时中国更多强调的是一衣带水的睦邻友好关系,是从地理位置的角度为两国关系的重要性添加注脚,对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大国、政治大国的地位仍有所保留。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访日,双方确立战略伙伴关系,这是中国在正视日本战后几十年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基础上作出的巨大战略调整,这种伙伴关系,实际上已默认了日本作为一个普通的政治经济大国的战略地位。

需要指出的是,中日两国关系处于“过渡期的阵痛”,这不是单方面面临的问题,而是一个全面互动的过程。日本许多政要呼请中国正视日本战后的巨大变化、抛弃原先僵化的日本观,这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但同样,中国也希望日本能够正视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希望日本能够以新的姿态与中国和平俱进。恰恰在这一点上,日本显然还没有从“过渡期的阵痛”中清醒过来。面对原先势力均衡局面的不断瓦解和调整,日本国内一些人在感情上难以接受,在战略层面上将中国视为潜在的最大威胁,这严重影响着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王毅对中日关系的“过渡期”定位,比起之前中国国内民间泛起的对日“新思维”,显然更符合中日关系之现状。对日“新思维”,其立脚点当然也是希望清醒认识战后日本社会的深刻变化,与时俱进,拿出更有效的对日方策来。但问题的关键是,它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即中日两国关系的“过渡期的阵痛”,不仅仅是中国单方面的责任,如果没有双方共同的努力,要跨越这道难关是不可能的。

中日关系的“过渡期”定位,为两国关系的发展确立了一个客观清醒的坐标系,如何减弱过渡期的震荡,缩短过渡期的时间,如何在变幻莫测的阵痛中处惊不乱、沉着应对,考验着两国决策者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