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小泉长期政权下的中日关系

2004年日本参院选举,尘埃落定。小泉旋风不复存在,日本媒体以“苦战”为小泉主导的改革运动“定位”。在野的民主党势力大跃进,日本的两大政党体制呼之欲出。对照前几年制造的那些轰轰烈烈的“神话”,小泉的确有“今不如昔”的失落感,但自民党基本上保住了改选的票数,而且与党在参院内依旧掌握绝对安定多数,对小泉而言,这意味着“考试”基本合格。更重要的是,在今后两年多时间内没有了真刀真枪的国家级别的选举,这足以让小泉腾出手来,放手干一番“事业”。因此,选举结果揭晓,小泉态度强硬,否认选举结果会影响其施政和政策的推行,并立即着手9月的内阁改造和自民党党内人事的刷新。

日本政坛上尚未明显出现有实力取代小泉的政治人物,小泉长期政权已成定局,这种态势,给今后中日关系的发展带来不少“变数”。

小泉的座右铭是“和而不同”,取自中国古语“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对于这个座右铭可以有不同的解释,但小泉那种特立独行甚至是独断专行的个人作风已隐然而现。小泉上台以来,中日首脑高层互访中断,两国政治关系陷入“冰点”。主要原因是小泉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形成两国间无法解开的历史“死结”。在这次参院选举中,小泉再次重申将一如既往参拜靖国神社,并对中国的立场提出批评。日本许多舆论指出小泉此举是为了拉拢遗族会的选票。如果按照这种分析,那么小泉今后可能会调整对中国政策,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采取更灵活的策略,因为在剩下的任期内,已没有大的选举,小泉也没必要低三下四去迎合选民的“心思”。但这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分析”,参拜靖国神社,是小泉个人信念的体现,他将这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来积极推行。

自民党明年秋天要庆祝结党50周年,在小泉主导之下,众参两院的宪法调查会将于明年5月提交改宪的最终报告书。在小泉看来,宪法改正的基本精神,就是要确立具有独特品格的国家意识,在政教分离规定的前提下,充分立足于日本特有的历史与传统。说穿了,就是要为靖国神社参拜披上历史和传统合法性的外衣。因此,小泉任内,围绕靖国神社参拜、围绕宪法改正,中日之间就历史问题的冲突不会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小泉外交路线的着重点是日美同盟的安全保障体系,它的“对美一边倒”政策,特别是围绕伊拉克派兵问题,受到国内一片质疑,但小泉已明确表示不会改变其政策的推行。同时,小泉在选举战中明确表示:希望在他任期内实现日朝国交正常化,实现朝鲜半岛安定化。如有可能,小泉还希望与俄罗斯交涉,在解决北方领土问题上取得进展。

以上事实表明,小泉外交构想的最侧重面没有放在中国,这并非说中日关系不重要。无论是朝鲜半岛还是东南亚问题,包括日本加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地缘政治和追求政治大国地位的目的来看,日本都无法绕开中国。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小泉应该是有这个清醒认识的。

问题的关键是,小泉心中最清楚他推动日本成为“普通国家”的改革运动,肯定会在“历史问题”等环节上与中国发生冲突。以改革旗手自诩的小泉,不肯放弃自己的门面招牌,当然也就无法在中日关系的“死结”上找到突破口。由此,在处理中日关系问题上,小泉显示出其矛盾的两面性。一方面,他反复强调要致力于寻找和扩大两国共同战略利益的交汇点,在接见中国要人时反复表白自己重视对中国的关系,并在民间交流等方面大开绿灯,甚至对“中国威胁论”这样的论调进行驳斥。在处理两国间的某些现实冲突时,小泉也充分施展其柔软、灵活的一面,将对抗冲突控制在不致破裂的范围内。但另一方面,涉及参拜靖国神社等“原则”问题,小泉又变得极其顽固和强硬,造成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停滞。

可以预见,小泉在剩下的任期内,不可能在中日关系上创造奇迹。事实上,小泉已有意识地将改善中日关系的使命甩给未来。对小泉来说,实现日本的“普通国家化”,促进朝鲜半岛安定化,这些已足以令他“名垂青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