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福建,就是有福之人

跟随二十余位来自十二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华文作家团,我在2025年的深秋季节里,圆满完成了人生初次的福建行。在八天六地的采风活动中,除了目光所及的美景与珍物,最难忘的则是福建人的热情和贴心,正如福建省文联副主席林秀美所言:“来了福建,就是有福之人!”

平心而言,福建人的热情,不是那种张扬的、喧嚣的,而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贴心。作为主办方的福建省侨办和作为承办方的《闽声》杂志,他们并非程式化的接待,而是真正将我们每个人放在心上,吃住穿行可谓无微不至。细小之处,如大巴的城际移动中,他们为大家贴心递上蒸汽眼罩;又如采风途中遇雨时,他们买下整家店的雨伞分发给各位,等等。

他们的行动力,着实令人折服和动容。座谈会后,他们迅速帮助日本华文作家弓也直寻回了失联长达三十年的故友,让跨越时间的友谊在闽地重续。他们悄悄记下了美国华文作家黄宗之的生日,在行程中奉上了一份惊喜的蛋糕与满堂的祝福,让福建之旅充满了家的温暖。他们爽快应诺采风团召集人、《香港文学》总编辑游江的提议,将原定从武夷山到福州的四小时的大巴颠簸改为一小时高铁的舒适移动,为我们争取了宝贵的休憩,只让大巴携带我们的行李返回。他们更是在座谈会上,真诚采纳了法国华文作家唐铁华提出的建议,现场拍板成立“同心福笔会”,将海外华文作家与福建连接在一起,为大家打造了坚实的文学平台。他们的这些举措,并非宏大的叙事,却如涓涓暖流,精准地流淌到我们每位访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如果说主办方的周密安排是温暖的骨架,那么采风的一路上,那些生活在福建的普通人所勾勒出的温情笔触,更是为我们这次福建行填充了鲜活的灵魂。

忘不了那份情谊,一路陪同我们采风的省侨办文教处叶其斌处长,知我迷恋建盏,临别以珍盏相赠。他那不假思索的慷慨,远超名物建盏本身,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份沉甸甸的感动和永远的记忆。忘不了那份周到,《闽声》杂志记者林宇超无微不至地守护着我们。当我急火火去福州报到错过晚宴时,他让酒店服务员及时把一碗热气腾腾的海鲜面送到房间;当我偶提洗衣之需,他立马帮我问询酒店的清洗服务,还送来一袋高质的洗衣粉给我备用。这些并非他们任务清单上的条款,而是一个心灵对另一个心灵自然而然的关照。也忘不了那份快乐,在武夷九曲溪上随着竹篙一起荡漾,那位朴素的撑篙人,用幽默风趣的乡音,将一溪山水与千年传说娓娓道来,让我们的笑声与碧波一同清澈回响。还忘不了那份令人回味的惬意,它藏于市井街巷的随缘之中,与香港作家禾素同坐黄包车,登车的大姐载着我们“力拔山兮”般穿街过巷,将武夷山市的流光夜景慷慨奉上。兴之所至,我们又随意踱进一家店铺,买完新衣后,年轻的老板热情地邀我们驻足来品一盏正山小种。将近两个小时的茶香氤氲里,我们不谈买卖,只聊人生,那一刻的闲适与坦诚,让异乡福建成为故地。

福建人的热情,如同一阵温润的南风,抚慰了我们这些来自海外的华人的心怀。来了福建,就是有福之人。福建这片神奇的土地,还有一种让人与人之间迅速亲近的温情磁场,将我们这群原本彼此不太熟悉的海外华文同行者,浸润成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临时家庭 。

大家庭的这份温暖,在细微处静静流淌。我因日本手机在国内没有信号,出了酒店就将失联,在三坊七巷那纵横交错的老街古厝间,当我贪恋拍摄古建筑而频频掉队时,荷兰华文作家梦娜与菲律宾华文作家叶林,如同两位耐心的守护者,轮流停下脚步,在熙攘人群中为我筑起一道安心的港湾。大家庭的这份关怀,也融入了我每晚睡前所喝牛奶的甘醇里。同样来自日本的华文作家弓也直,陪我一起寻访街角的超市,用自己的微信购得牛奶,将那份温暖的关怀送至我手中。大家庭的这份暖意,在香港青年作家郭艳媚身上化作了清甜的关爱。她是我多年前的闺友,知我嗜爱冰激淋,特别是我们在武夷山上大汗淋漓地寻见大红袍母树后,她毫不犹豫地买来那售价不菲的大红袍冰淇淋,将那一份岩骨的醇香与友谊的清凉,送入我的心田。

而最富戏剧性的一次温暖,发生在我执意独自外出买牛奶的一个夜晚。手机没有信号、与团队失联且路痴的我,走在陌生的街头,忽然一声清亮的呼唤飘过耳际——“蓝蓝,快上来!” 我循声望去,只见眼前的一辆黄包车上正坐着香港作家禾素,宛如一道光偶然照进了我的迷茫。她热情地捡拾起我孤单的身影,邀我坐车同游。在那座满街茶香的小城里,我们乘着晚风漫游。善良的禾素,以数倍的车费付给那位奋力蹬车的黄包车主大姐,大姐在惊愕之余,脸上绽放出朴实而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恍然领悟:福建土地的暖意,早已悄然蔓延,它让我们这些天涯旅人,也学会了如何相互成为彼此的光。

而此次福建行的温暖,更在一种文人间相濡以沫的风范中得以升华。同行的台湾作家伉俪——王学敏与黄克全,年逾古稀却精神矍铄。他们一路相互搀扶的身影,本身就是一首温馨隽永的诗。王学敏老师不仅用纸笔虔诚记录下一路风物,更以其悲悯的目光,始终关切着沿途的平凡百姓:对九曲溪上辛劳的撑篙人不吝盛赞,对默默驾驶的司机真诚言谢。这份发自内心的平等与尊重,如春风化雨,无声地浸润着同行的每一个人。福建之行虽已结束,但这份情谊的余温仍在延续。前几日,这对伉俪将他们心爱的厚重著作从台湾寄往日本我家住处。邮寄的那箱书籍尚在途中,我仿佛感知到两位长者的殷切目光。我定当潜心拜读,让这份以文字为载体的情谊,不负所托,绵延流长。

这些充满温情的回忆,是我们福建之行最生动的注脚。是的,福建这片土地所孕育的,不只是茶香盏韵朱子理学,还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的福建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是这些具体而微的人,用他们的真诚、爽快、热心与善意,将“福建”二字从一个地理名词,点化成了一个充满体温的拥抱。我发觉在福建寻“根”之旅中,与鲜活、温暖的福建人相遇,那些厚重的福建文化也变得更加可亲,他们才是福建文化最为生动、最有力的“根”。

“侨聚福建・华笔书新”2025年海外华文作家团座谈会后,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朵拉在接受《闽声》杂志记者的采访时说:“福建是非常漂亮的,而且福建人非常热情,在说话之间就能够影响海外作家们的感情,他们回去肯定会讲好中国故事!”

肯定会的,因为我们是一群来过福建的有福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