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年来,日本政府将社会保障与数字行政相结合,推进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健康保险制度的变革对在日外国人的影响最为明显。 例如,将个人番号卡与健康保险证进行捆绑,形成一体化的“个人保险证”,对全体国民的医疗就诊提供了便利。
但是,针对外国人将其国民健康保险的缴纳情况与更新在留资格相挂钩的新政策,却让许多在日华人华侨对于未来在留日本的可能性感到不安。
根据厚生劳动省在去年发布的通知,从2024年12月2日起,日本将停止发行传统的健康保险证,全面转向以“个人番号卡”为基础的“个人保险证”制度。值得注意的是,现行保险证在2024年12月1日之前仍可继续使用,而针对部分人群(如2024年12月2日之后新入职员工、新成为被扶养人等),将不再发放传统保险证,而是直接引导其使用“个人保险证”。
为缓解转型带来的混乱,日本政府设置了过渡期。在2025年12月1日之前,现行保险证仍可作为有效证件使用。而在2025年12月2日之后,没有“个人保险证”的人将依赖“资格确认书”就医。这意味着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日本医疗机构将面临三种证件并存的复杂局面。
而这种复杂的背后也有日本政府的无可奈何。日本数字大臣曾直言,传统保险证“无照片、无IC芯片”,容易被冒用,存在较高风险。而“个人保险证”通过数字化手段强化身份认证,能有效防止保险证盗用与欺诈行为。政府希望借此契机,推动全体国民向数字化行政服务转型。
对于在日外国人而言,更关乎切身利益的转型则是健康保险与在留资格的绑定。根据厚生劳动省2023年度的数据,加入国民健康保险的外国人约有97万人,占总参保人数的4%,但缴纳率仅为63%,远低于日本人的93%。不少外国人因语言障碍、手续复杂、收入不稳定等原因,未能及时缴纳保险费,导致医疗费未能支付的情况增多,对地方财政造成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彻底改变在日外国人的滞缴现状,厚生劳动省与出入境在留管理厅合作,决定从2027年6月开始实施新制度——长期滞纳国民健康保险费的外国人,原则上将不允许更新或变更在留资格。
具体而言,日本政府将把全国各自治体管理的国保缴纳数据与入管系统对接,自动核查外国人的保险费缴纳记录。如果系统显示有长期或严重滞纳情况,入管部门将在审批在留资格时发出警告,甚至拒绝更新。
此前,国民健康保险与在留管理是两套独立的制度。新政策实施后,日本政府将把“是否履行社会保险义务”作为评估“生活实态”的重要依据。这意味着,外国人不仅需遵守在留资格规定的活动范围,还需履行包括保险缴纳在内的社会义务。
对于已经长期未缴纳国民健康保险的人来说,最迫切的问题是:“如果从现在开始补缴,是否还能顺利更新在留资格?”
从目前日本政府的政策意图来看,补缴行为是被鼓励的,也是挽回在留资格的关键一步。因为新政策的根本目的并非“驱逐滞纳者”,而是“促进履行义务”。因此,如果在入管审查前完成补缴,并展现出积极履行义务的态度,很大概率不会影响在留资格的更新。
尽管目前,厚生劳动省尚未公布具体的滞纳期限与标准,但一般来说,连续数月或一年以上未缴纳,且未与自治体达成缴纳协议的情况,通常会被视为“长期滞纳”。比较可行的挽救措施,就是尽快联系所在市区町村的国民健康保险课,申请“分期缴纳”或“减免制度”,并尽快补缴欠款。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补缴了欠款,自治体系统更新与入管系统同步可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建议尽可能在申请在留资格更新的数月前完成补缴,并保留所有缴纳证明,以备入管要求提交。此外,如果计划申请永住,哪怕自掏腰包也要坚持及时缴纳健康保险,避免因小失大,因为减免记录加重永住申请被拒的风险。
面对即将实施的新政策,在日华人华侨需要定期确认国民健康保险缴纳状态,比如定期检查保险缴纳单是否收到,是否已按时缴纳;如地址变更,还需要及时更新登录信息,避免收不到缴费单。即便遭遇经济困难,也要主动与自治体协商分期或减免,切勿置之不理。
保险缴纳不只是义务,更是融入日本社会的“通行证”,对于在日华人华侨而言,健康保险不仅是在日本安心就医的保障,更是履行社会义务、维护在留资格的重要一环。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10/7 |
|
![]() |
2025/10/4 |
|
![]() |
2025/10/4 |
|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