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花落日本京都大学特别教授北川进。这位74岁的老教授,以其在金属有机框架(MOF)研究领域的开创性贡献,摘得桂冠。瑞典皇家科学院称他“赋予晶体以生命”。
不过,我从日本媒体的报道中,看到的最能打动人心的“碎片”,却是他在实验室墙上贴着的那句被他是视为座右铭的中国古语——“疾风知劲草。”
北川进的科学之路,始于一次失败。1992年的冬夜,京都化学研究所的实验室灯光微黄。他与学生合成的新晶体在降温中突然坍塌,晶体碎成粉末,几乎前功尽弃。学生们沉默地离开,唯独他一人留了下来。
那一夜,北川进对着显微镜反复观察,思考:为什么材料一遇风压、热胀就碎?
第二天,他在实验记录本上写下了几个字:“结构应当能呼吸。”这句话成了他此后几十年的研究核心。
北川进意识到,真正稳定的材料并非僵硬不动,而是能在外界刺激下“微调”——像草在风中弯曲而不折。
几年后,北川进提出“柔性金属有机框架”的概念,赋予晶体可逆的“呼吸能力”。这一思想彻底改写了材料科学的定义,也让世界看到了结构的韧性之美。
据知情人介绍,北川进信奉“疾风知劲草”已有半个世纪。这句出自中国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话,意为“大风起时,方见草之坚”。他在东京大学读书时偶然读到,便抄在笔记本上。从那时起,每逢研究受挫,他都翻出那页字。
在学术早期,北川进的论文屡被拒,研究经费中断。有人劝他改行研究更“热门”的有机合成,但他只是笑说:“风大了没关系,我们就看看谁是真草。”他并不以成功为荣,而以“能否站稳”为荣。
北川进常告诉学生:“科学不是求速成,而是要经得起风吹。劲草不是硬,而是能弯。”这种信念,也正是他研究MOF的哲学基础——材料的强度来自柔韧,科学的突破来自耐力。
有学生回忆:每当实验结果不理想,北川总会平静地倒一杯茶,淡淡地说:“风又来了。”那一刻,所有焦虑都化成一种安静的坚持。
北川进的研究不仅是化学的突破,更是一种文化的回声。他多次在演讲中引用中国古典思想,认为“顺应自然”、“以柔克刚”的哲理与现代材料科学的设计理念高度契合。
北川进把实验室命名为“风堂”,意为“风起之处,草自见”。
他的论文中也常见“flexible yet stable(柔而稳)”这句话——正是“疾风知劲草”的现代注解。
北川进曾对NHK记者说:“我不是在追求成功,而是在学习如何在风中站着。”在科研愈发讲求速度与成果的当下,这种缓慢、耐心、几乎古典式的科学精神,显得格外珍贵。
北川进认为,科学的本质是时间的艺术。“有时,一次失败比十次成功更重要。风越烈,草根越深。”这句他后来常说的话,已成为京都大学年轻科研者之间口口相传的座右铭。
当本年诺贝尔奖公布的那天,北川进仍旧在实验室。他照常查看实验数据,对助手笑说:“风还没停,咱们接着做。”
身后的白墙上,那五个汉字依旧醒目——“疾风知劲草”。这句汉代格言穿越两千年,跨越国界与语言,在一个日本科学家的人生中焕发新义。
它提醒人们:科学并非只属于天才的灵光,而属于那些在风中默默站立、不轻言放弃的人。在奖项与掌声散去之后,北川进依然像一株草,在风中微微弯着腰,却愈发挺拔。
风仍在吹,草仍在立。
科学的信仰,从来如此。
在奖项与掌声之外,北川进的故事提醒我们:科学的本质从不是速度,而是坚韧。
“疾风知劲草”,不仅是一句古语的巧合,而是科学精神的另一种表达——在最猛烈的风中,依旧不屈、不躁、不移。
这五个汉字,既写在日本京都大学实验室的白墙上,也写进了人类探索未知的恒久信念。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10/7 |
|
![]() |
2025/10/4 |
|
![]() |
2025/10/4 |
|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