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商高级的日本人,是如何圣地巡礼的

2006年上映的日本电影《海鸥食堂》,讲述了小林聪美饰演的女主角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经营一家日式餐厅的故事,掀起了观众们的“北欧巡礼热潮”。而19年后,影片中“海鸥食堂”的原型餐厅Ravintola Kamome宣布,将在今年9月20日正式歇业,同时正在考虑另觅新址,重新出发。

像这类“实地取景”的日本影视剧还有很多,比如《有喜欢的人》中,主人公们经营的餐厅就是镰仓半山腰上真实营业的“海菜寺”餐厅;《海街日记》中的“海猫食堂”是位于江之岛的“文佐食堂”。这些作品的布景并非提前搭建或拍完就拆,而是把现实空间直接作为故事的一部分。

对于“苦绿幕抠图久矣”的观众而言,国内一些“实景拍摄”影视剧无疑是一股清流。然而,有些拍摄地会在剧播后趁热打造“主题景区”,明显地标识出剧中的场景、道具等,吸引观众前去打卡拍照。文化为经济发展助力,这无可厚非,这些项目短期内的确拉动了地方的旅游收入。但久而久之,取景地成为“必打卡点”的弊端也显现出来:原本的公共空间被商业征用为宣传工具,居民个人生活被过度打扰;衍生周边商品和服务同质化严重,游客体验逐渐流于表面,甚至让一些“真爱粉”直接发帖“避雷”……

正如知乎某博主所说,“观众打卡的不是主题乐园,而是剧终后仍继续呼吸的日常街角”。影视剧取景地的魅力,就在于它们是作品虚构世界与人们现实生活的连接点,吸引着观众亲身前往故事人物曾停留的空间,跨越山海寻觅身临其境的感动。但是,如果这种体验是通过刻意复制打造的现代化、工业化“网红布景”来实现,那观众感受和体验到的并非影视中的角色情感与人物经历,而只是被设计好的程序和模板。这不禁令人思考:那些承载着故事记忆的真实空间,是否应该被精心刻意打造为仅供拍照出片的背景板?当影视剧带来的流量和关注度褪去,它们的故事又将如何延续?

对于那些承载着历史人文底蕴、上演着稀松平凡日常的取景地而言,或许“克制”才是最好的态度和选择:不刻意改变原有风貌迎合影视流量,不强行用单调同质化的道具场景取代纷繁多样的人间故事。在这样的空间里,观众不是影视文化的消费者,而是角色情感的共鸣者,甚至会是别样惊喜的体验者。待热度褪去,这些真切存在的生活舞台也不会落幕,仍然是当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同时等待着下一个与它展开新故事的“有缘人。”

“海鸥食堂”这一虚构作品的现实取景地,存时承载着日本与芬兰文化的交流与互动,去时带走了人们的祝福和怀念。其运营负责人小川秀树在社交平台上表示,“故事告一段落,即将开启新的篇章”——歇业不是故事的终点,而是让因电影而生的感动和缘分回归生活本身。毕竟,影视剧真正打动人心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某个建筑或场景,而是作品中传递的人物情感与生活态度。也许那些曾引发无数观众共鸣的取景地,正用它们的出现、存在与离开,让观众与故事之间的情感羁绊更加持久与纯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