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次的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下,日本几乎总能在短暂的“失序”中迅速恢复常态,这得益于日常组织开展的防灾避难训练,离不开街头巷尾循环播放的防灾指南。整个日本社会仿佛选定了“预设”的防灾应急模式,已经习惯了灾难带来的“暂停”。
自然灾害面前,中国人也越来越淡定了。
台风“桦加沙”登陆中国,一切生产活动在“五停”指令下纷纷暂停。与此同时,千家万户齐刷刷亮起明灯,开启难得的居家生活。网友们晒出居家享受美食、追剧补觉的视频和照片,把防灾日变成了“台风限定假期”。
无论是“日式冷静”还是“中式淡定”,都并非漠视灾难,而是人们应对灾难的“生存之道”,体现出人们对灾难看法的改变。
在过去,人们之所以恐惧灾难,是因为害怕秩序失调:强大的自然力量面前,渺小的人类毫无还手之力。天灾下,物资匮乏极易引发生存危机,信息不畅则会导致未知恐慌。而如今,越来越完善的灾难应急预案体系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保障,给了人们“社会秩序会有序恢复”的信心。
而从人们居家避难时感叹“终于有机会喘口气了”来看,现代社会下人们的生活压力,以及压力背后的负面情绪,似乎已经超过了对灾难的恐惧。
如今,上班上学填满了人们的生活。当自然灾害带来了短暂休息,被动的居家状态反而成了一种缓冲与自我修复,让人们得以“偷得浮生一日闲”,重新调整生活的节奏。这种灾难背景下的“放松”与“闲适”,可以说是自身安全得以保障后的一种心理补偿:长期快节奏的工作与学习让人喘不上气,突如其来的“人不出门、车不上路”指令,让人们终于有了正当的“偷懒”机会。为了生活努力工作的人们,终于在台风天可以不用工作,好好生活,这听起来确实十分无奈。
无奈的背后,折射出生活压力与日俱增的现实。重压之下,人们开始主动应对与消解日常积累的疲惫与焦虑。
中日两国的人们,开始在台风带来的“奢侈”休息日里寻找或创造积极意义,主动参与到重构生活秩序的活动中:“桦加沙”登陆前奔向超市囤购食材成为一种“积极竞赛”、人们缩在被窝里由衷感叹“台风天最适合睡觉”;今年3月,日本东京六本木举办大型防灾宣传会,严肃的震灾纪念仪式变为众人参与的“互动体验”……灾难按下了暂停键,人们却积极把握住了生活的主动权,将防灾避难转变为一种特别的生活体验。
灾难给人们的印象不再仅仅是破、坏与损失,而是一个让人调整身心、重建有序生活的契机。从“被动承受”到“主动适应”,人们心态的转变既是因为社会整体防灾应急能力的提升,更是在高压现实社会下对回归主体生活的诉求。
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仅仅是灾难来临之时的安全庇护,更是一种能够让人从容地平衡工作与生活的社会环境,让“喘口气”、“偷个懒”不必依赖天灾的“恩赐”。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
|
![]() |
2025/8/25 |
|
![]() |
2025/6/30 |
|
![]() |
2025/6/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