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自民党总裁选战中的“中国威胁”话术

在9月24日日本记者俱乐部刚刚举行的自民党总裁选举讨论会上,五位候选人不约而同地将“应对中国”作为核心议题,口径几乎一致:把中国描绘成“最大挑战”,强调日美同盟,甚至提出拥有对敌基地攻击能力。表面上看,这是对国际局势的“理性应对”,但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其背后更多的是选战操作与政治操弄。

从林芳正、小林鹰之到茂木敏充、高市早苗、小泉进次郎,五位候选人几乎都以“中国威胁”为共同基调。这种集体趋同并非基于独立分析,而是出于政治安全的“保险话术”。在自民党内部,若候选人不强调中国议题,便可能被视为“软弱”。于是,谁也不敢真正提出建设性的新视角,“仇视中国”的外交政策沦为竞选必答题的“标准答案”。

但是,这种高度一致的“中国标签化”有两个风险:其一,忽视了日本与中国之间庞大的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把合作空间拱手让人;其二,剥夺了日本选民听到多元声音的机会,使外交讨论沦为单一化的恐惧叙事。

日本社会真正的挑战是少子化、地方凋敝、社会老龄化,以及经济停滞。可在选举舞台上,这些议题远不如“外部威胁”来得迅速、刺激和易于操控。“中国军力增强”、“间谍嫌疑”、“俄朝首脑齐聚北京”等符号化语言,被有意放大,用以转移民众注意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候选人之一小林鹰之提到“日本人被中国拘留”的个案,但却不提双方在法律与安全观念上的差异,更不提日本本国对外国人的管控措施。这样的“单向渲染”,容易制造对立,却无助于解决现实问题。

在5位候选人的表述中,“日美同盟”几乎成为万能护符。茂木敏充直接点明“中国是美国的最大挑战”,高市早苗则强调要推动日美韩、日美菲合作。这样的立场并不新鲜,而是一贯的“跟随美国”模式。其结果是,日本的外交议程被美国牵引,缺乏自主性。

值得警惕的是,当日本过度强化对华敌意时,往往正中美国地缘战略下怀。日本政治人物通过迎合华盛顿,换取自身政治资本,却牺牲了与邻国构建稳定关系的可能。这种短视的“对美一边倒”,在长远上削弱了日本自身的外交回旋余地。

更严重的是,当“反击能力”、“对敌基地攻击”这类表述成为日常政治语言时,社会会逐渐习惯于“战争想象”。这是危险的滑坡,意味着日本战后形成的和平主义土壤正在被一点点侵蚀。

如今,这场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的外交论战,更像是一场“谁更会渲染威胁”的比拼,而不是谁能提出切实可行的外交战略。把中国塑造成敌人或许能换来短期政治红利,却无法解决日本面临的深层困境。一个缺乏多元声音、缺乏战略定力的日本,只会被困在自设的“威胁叙事”牢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