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神鹿”风波背后政治话语中的事实与情绪之争

9月24日,一场关于奈良鹿的争议,撕开了日本社会更深层的焦虑。政治人物一句缺乏实证的指控,其杀伤力远超过对事实的澄清。

事件始于自民党总裁选战中的一场演说。自诩为“奈良之女”的原经济安保大臣高市早苗,以保护奈良公园的鹿为由,抛出惊人之语:有外国游客“用脚猛踢”、“殴打恐吓”这些被视为国宝的动物。她声情并茂地描绘了一幅“外来者肆意破坏日本珍视之物”的画面,瞬间将议题从动物保护引向了文化冲突。

然而,当在正式讨论会被追问“依据何在”时,高市氏的回应却显得苍白无力——“我自己进行了确认”。这是一种典型的“话语陷阱”:它既回避了提供具体证据的责任,又暗示了一种基于个人渠道的、无法公开验证的“真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负责管理奈良公园的官方机构明确表示:“就县政府及相关机构掌握的情况来看,并未确认到拳打脚踢之类的暴行。”每日巡逻的公园职员、专业的“奈良的鹿爱护会”乃至普通游客,均无直接目击报告。

这其中的反差耐人寻味。一边是信誓旦旦的公开指控,另一边是来自一线管理者的断然否定。当政治人物的“个人确认”与公共机构的系统性调查结论相悖时,人们应当相信哪一方?高市氏此举,本质上是用一个耸动却未经证实的个案,巧妙地完成了话题的转换和情绪的动员。

这场风波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去年7月在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段“踢鹿”视频。迅速成为“外国人素质低下”的直观“证据”,并在网络空间发酵。高市氏的发言,正是将这种碎片化、情绪化的网络叙事,直接引入了严肃的政治议程。

这揭示了一个当代政治的顽疾:社交媒体已成为政治话语的事实源头之一,但其碎片化和情绪化特性也极易被利用。政治家不再需要等待严谨的调查报告,只需捕捉一个能在特定群体中引发共鸣的网络热点,加以放大和定性,便可轻松设定议程,将自己塑造为“民众愤怒”的代言人。高市早苗随后所说的“希望解决静静沸腾的许多日本人心中的不安和愤怒”,正是这种策略的点睛之笔——她指控的已不是踢鹿行为本身,而是一种需要由她来回应的“集体情绪”。

耐人寻味的是,历史记录显示,过去导致奈良鹿重伤或死亡的严重案件,肇事者均为日本本国国民。高市早苗对此选择性失明,独独将矛头指向“外国人”,这绝非无意疏忽。

这种“选择性保护”的背后,是身份政治的娴熟运作。通过将“保护日本传统文化象征”(鹿)与“抵制外国人的不当行为”强行绑定,高市早苗试图划定一条“我们”(珍视传统的日本人)与“他们”(具有破坏性的外国人)的界限。这种叙事策略,能够有效凝聚内部认同,并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如观光公害、文化冲突)简化为对外部群体的指责,从而回避了更深层次的制度性讨论和责任归属。所谓的“奈良之女”的身份标签,在此刻更像是一件包裹排外主张的“民族主义”外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