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互鉴的两千年:皇室·大禹·汉字·蚕丝

这是一部把亲历与研究融汇为一体的书。作者王敏,法政大学名誉教授,长期耕耘中日文化交流与日本学研究。2025年由东京三和书籍出版的《上皇ご夫妻に出会えた日——2000年続く日中交わりの道へ》,在亲历与文献之间搭桥,让我们从故事看见两千年交流的长镜头:皇室的日常温度、大禹的历史记忆、汉字的同文脉络、蚕丝的技艺与情感往来。王教授把见闻和史料串珠成线,引领读者走进互鉴。相遇的开端:从大连到皇居

王敏成长在中日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年代。她在1973—1977年就读于大连外国语大学,属于为中日交往培养人才的首批学习者。教材匮乏、油印讲义、凌晨背诵——这些细节,与1964年学校创立时周恩来等推动中日民间友好与日语人才培养的背景一脉相承,既是时代速写,也是她此后研究与翻译工作的底色。

1982—1983年她赴宫城教育大学研修。临归国前夜,诗人草野心平在帝国饭店与她促膝而谈,恰逢一对年轻夫妇从大堂经过。草野低声提示:“那是下一代的天皇和皇太子妃。”这个偶然的画面,像被命运悄悄折好的书签,将“日本皇室”放进了她的人生目录;多年后回望,这正是她与上皇明仁、上皇后美智子之间漫长“相遇”的起点。

真正的“会见”发生在2007年2月26日。那天,她在青木保教授荐引下入宫,与两位在位“両陛下”围坐和室,开始了一场没有讲坛、只有对话的交谈:明仁天皇以《诗经》“思无邪”发问,她从“纯真的珍贵”谈到东亚学术传统与近现代教育转型;谈到植物,话题从菊与桐延伸至梅与桃在中日诗歌与礼俗中的意象交汇;说到交流,记忆又牵回1992年皇室访华与民间友好。茶点是带艾草清香的团子,拈在指端,故事与学问都落在了日常的温度里——一种“象征的庄重”与“人间的暖意”同时抵达读者。

大禹之脉:上古记忆的回声

第三章从“平成”年号折返到“禹王文化”。作者先点明两字的典出:一则见于《史记·五帝本纪》的“内平外成”,一则见于《尚书·大禹谟》的“地平天成”。年号背后的理想国图景——内外俱治、天地咸宁——于是与上古圣王“以水喻政”的叙事同频。她以此为桥,把皇室年号、帝王教育的典籍谱系、以及“治水—治国”的政治伦理连成一条线。

顺着这条线,书中梳理了日本皇室早期的帝王教育书目:从四书五经、汉诗文集与中国“帝王学”典籍,到《大宝令》《古事记》《日本书纪》等本土化文本,构成一套以“德、礼、治”为核心的知识框架;其中“禹”的形象并非神话装饰,而是“治”的范式——平水以安民,化为“平治天下”的政治修辞与伦理期待。作者特别提示,文字并非抽象符码,碑刻与制度共同把这种理想固化为可见之物:例如西安碑林的《开成石经》,把《书》《易》等经义镌刻为公共记忆,也为日本年号取义与皇室教育提供了可考的文本源头。

因此,“大禹之脉”既是上古记忆,也是近世制度的底纹。它让我们看到:文明互鉴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由字词—石刻—书册—礼制层层叠加起来的历史事实;当我们讨论皇室、年号或“汉字圈”,讨论的其实是如何把“治水—治国”的古典智慧,化作今天仍可对话的公共语言。

蚕丝之路:东西交流的细线

这条线索可以从宫中养蚕说起。历代皇后亲手养蚕,择桑、育种、缫丝都有参与;在中国,自上古“嫘祖教蚕”的传说,到历朝春时“亲蚕礼”,同样把养蚕当作关怀百姓、重视生计的象征。两地的做法不同,指向却相近:丝不是比喻词,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劳动成果。

走到近代,这根丝把更多地方连在一起。明治以后,日本向里昂等地学习纺织与检验,学校、研究所、工厂协作,富冈制丝厂成为代表。十九世纪欧洲爆发蚕病,法国方面求助,日本提供健康蚕种和做法,往来从买卖延伸到教学与合作;在万国博览会上,“日本生丝”逐渐为人熟知。2014年,富冈相关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同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也获列入。东方与西方的两端在同一年被点亮,提醒我们:这条路一直没有断。

人和城市也因丝而相遇。里昂中法大学在二十世纪初培养了大批来自中国的留学生,许多人再回到东亚投身教学与工业建设;各地的蚕桑学校、研究所、博物馆与展览,把技术和记忆保存下来,也让更多人理解这门手艺的价值。

综上来看,“蚕丝之路”不是行业小史,而是一条文明的连线:它让不同社会在手上的活计、眼前的器物里建立起彼此的信任,也让“互相学习”变成可以反复发生的现实。

记忆的坐标:周恩来·诗碑·1992

第六章把重点放在周恩来的嘱托,以及这份嘱托后来怎样被具体的人和事件接续并留在公众记忆里:他在推动邦交正常化时强调先把能办的事办起来(经贸、人员往来),同时为更高层面的礼节性互访创造条件。围绕这条线索,书中顺着时间把关键场景连起来——1978年10月23日福田赳夫在东京迎接邓小平,翌日友好团体设宴;1992年天皇、皇后访华成为重要节点;2012年4月20日周恩来家属与学者在樱花季到访研究室;2013年11月北京中国外交学会会议合影留存;2017年9月8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式典上,周秉德向在场的美智子上皇后致意。文本不做渲染,而是用现场细节说明“彼此看见”的方式——对话的措辞、园林和博物馆的安排、以“樱”为意象的致意。附录所收周恩来《雨中岚山》《雨后岚山》,与后来树立的诗碑、纪念展相对应,让文字在公共空间里留下坐标。由此可见,皇室访问不只是外交程序,更是一种把相遇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做法;当文字和地点都能被反复触及,理解便会从口头走向稳固的互信。

从平成到令和:礼仪的延续与更新

作者还关注了诗和礼在现实中的作用。首先,围绕“诗在礼中的用法”,从“御制、御歌”谈起:在改元、慰问、年中行事等公开场合,短歌不是私下抒情,而是用来表达心意、记下场面的方式。书里提到美智子的作品,多取材于身边之物与当时之景——春天的花木、细雨后的庭院、探访后的问候——语言简洁,指向“把关切说清楚、把礼数做到位”。通过这些例子,读者能看到诗歌如何进入仪式:有时刊布在公开材料中,有时在现场诵读,让参与的人都明白此刻要传达什么。

其次,作者把视线转向令和改元后的礼节实践。围绕“即位礼正殿之仪”(2019年10月)、“大尝祭”(当年秋)等重要节点,一面交代由来,一面记录今天社会看待这些仪式的方式:服饰纹样是否沿用、程序如何安排、媒体如何报道。改元之后的访问与慰问,书中也保留了不少细节——走到灾区或文化场馆,先听情况,再致意、再回应,让关切落在具体的人和事上。整体来看,作者想言明:从平成到令和,变化不只是一行新的年号;诗与礼依旧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既保留传统的分寸,也服务当下的需要。

汉字圈:同文纽带·当代回响

作者将“汉字圈”写成一条可见的文化链:从“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古典共感,到课堂、博物馆、媒体里的当代实践。她用“四次加工”理清日本面对汉字的创造性转化:①以假名解决表音与语序;②以国字补上本土事物(如“凪”“峠”“畑”)的表达空白;③以“和魂汉才”引介西学,把抽象概念转译为可用术语;④由中日学人协作完成近现代的大规模术语翻译与知识迁移。其核心不是“去汉字”,而是在汉字之内持续更新,使“同文之利”在现代社会生根。

随后,作者把“汉字圈”的当下使用落在几类可见的场景:课堂与读写教学中对字源、用法的讲解;辞书与教材的修订编纂;围绕字词变化开设的讲座与文章;以及几位在日本学界、教育界推动相关工作的“引路人”。书里还专门提到法籍学者汪德迈(称其为“蓝眼睛的汉字人”),通过其研究与访谈说明:顺着字形、词义和制度用语的历史层累去读,可以更清楚地理解东亚社会的运作方式。在历史与当下之间,汉字不止是符号,更是一种文明协作的机制:它让跨语种的人群共享知识、协同表达,也使“同文”在新时代被赋予更具包容性的内涵。

法政大学名誉教授王敏

结语:面向读者的“和”

合上书,会发现“相遇”本身就是一种方法:把象征放回日常,把宏大交给细节。王敏以皇室礼仪的温度、和歌的心性、蚕丝的在场、汉字的共通,复原两千年交流的运行机制——知识如何流动、情感如何安放、记忆如何留痕。当1992年的访问、周恩来的诗与碑、平成到令和的更替在一条线上并置,互鉴便不再是口号,而是可被反复验证的公共经验。面向海外读者,这种写法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可感的事物与可信的史料,穿过舆论的起伏,把“理解”从理念转译为可持续的社会实践;“和”,因此成为可以抵达的现实路径。(作者系天津社会科学院亚太合作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