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国“多聊茶”品牌创始人、日本中国茶研究所所长杨多杰的《明刊问奇阁本〈茶经〉》日文影印本在日本东方出版社出版。日本原横滨市立大学校长、茶文化研究专家加藤祐三称赞此书为中日茶文化交流做出了“版本学”上的贡献,并欣然为该书作序。
加藤祐三在序言中指出:“茶,这个发轫于中国西南山地的植物,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始终扮演着隐秘而关键的角色。它不仅是饮品的载体,更是连接东西方文明、重构全球经济与政治版图的媒介。如果我们茶置于世界史的长河中审视,其地位远超普通农作物的范畴——它曾是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最暴利的商品,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能源基石,也是19世纪中日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符号。”
加藤祐三在序言中梳理历史时指出:“回顾历史,17世纪,荷兰人把中国茶引入欧洲,茶贸易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商品网络。阿姆斯特丹的茶叶拍卖行每日吞吐量可达数万磅,茶税一度占英国政府收入的10%,其利润支撑了英国海军对印度洋的征服。与此同时,中国福建武夷山的茶农通过‘十三行’体系,把白银货币化浪潮推向高潮,间接导致拉美白银矿山的过度开采与生态崩溃。这种跨大陆的物质流动,正是全球史中‘茶—银复合体’的雏形。
再看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本质上是‘煤—茶’能源体系的胜利。工人每日饮用20杯红茶的习惯,使高强度劳作成为可能。曼彻斯特纺织厂把免费茶饮作为福利,用以对抗童工的瞌睡与营养不良。茶馆作为工人阶级的公共空间,催生了早期工会组织的萌芽。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隐晦提及的:‘茶汤中漂浮的不仅是茶叶,更是工业革命的生物燃料。’
进一步看19世纪英国在印度阿萨姆邦的茶园殖民,本质是‘以茶制华’战略的延续。通过垄断茶叶生产,英国得以瓦解中国对全球茶叶贸易的控制。但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哲学,却成为明治维新后士族阶层抵抗西方化的精神堡垒。这种矛盾性恰如茶汤本身——既可化作殖民暴力的催化剂,也可以成为文化认同的守护者。”
加藤祐三在序言中还表示,“笔者长期致力于把茶史纳入全球史框架。在《东亚近代史》中,笔者提出‘茶—鸦片—铁路’三角贸易模型:19世纪中叶,英国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门户,却意外发现印度茶更契合工业革命需求。这种替代性商品流动,直接导致中国茶叶出口占比从1833年的90%骤降至1900年的10%。而日本茶道的复兴,实为应对西方文化冲击的‘文化抗体’——有的日本学者把茶室重构为‘抵抗西洋美学的最后堡垒’。”
我当年在横滨市立大学任教时的学生、现为日本东方出版社总编辑的蒋丰,向我介绍了他的好友、当代中国著名茶人、日本中国茶文化研究所所长杨多杰曾到东洋文库交流访学的事情,因为我在东京大学大学院读书期间,也是那里的“常客”,自然有一份学术上的亲近感。通过蒋丰,我与杨多杰见面的时候,收到他主编并且2024年8月在中国书店出版的中文版《明刊问奇阁本〈茶经〉》。这本书的开篇部分就存于东洋文库。现在,得知杨多杰又要在日本东方出版社出版日文版《明刊问奇阁本〈茶经〉》,我为“孤本”再生感到高兴。
加藤祐三在序言中做出肯定性评价:“在我看来,杨多杰让这部承载着1300年茶文化基因的典籍——《茶经》推向日本,其意义已超越文化交流范畴。我一直认为茶史研究亟需突破‘东方主义’与‘西方中心论’的二元对立。我过去曾经预言:21世纪的茶道复兴,或将以‘科技茶道’形式呈现——人工智能调制的茶汤参数、区块链溯源的古树茶基因库、量子计算模拟的宋代点茶技艺,这些看似荒诞的设想,实为《茶经》‘精行俭德’精神的当代转译。”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