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每年都有数万起溺水事故发生,其中未成年人占比超过六成。类似的悲剧,在日本也频频上演,连NHK都不禁感叹,“遭遇溺水事故的儿童数量,是无穷无尽的” 。最新一项覆盖22年的调查显示,日本3916起水域事故中,1916人因跌入水中溺水,1084人丧生,四分之一是儿童。更打破人常规思维的是,564名儿童中有230名由成人陪同,超三分之一的死亡并非因游泳,而是意外落水。
会游泳,并不意味着安全。许多孩子只是“扔石头”“捡球”“放纸飞机”,并没有下水的意图,却在毫无准备的状态下被急流、暗流和深坑吞噬。专家指出,这类事故尤为致命,因为溺水者没有救生衣、救援绳等防护装备,慌乱中极易失去生还机会。即便有家长在场,也常因短暂的走神而错过最佳救援时机。值得警醒的是,这一事故类型在日本20年来几乎没有下降趋势。
事实上,中日两国在水域安全上的社会盲区高度相似。日本的河川和湖泊往往外表平静,潜藏急流暗涌;中国农村的沟渠、池塘和水库则缺乏防护措施,城市景观化河道也存在监管空白。两国家长与社会都普遍存在一个错误观念——“孩子不下水就不会出事”。但现实是,悲剧往往发生在“不经意间”。
专家呼吁,防范水难必须建立三重防线。第一,观念转变:明确“孩子绝不能独自靠近水域”,家长应站在下游,形成“保护位”;第二,装备必备:普及救生衣、防滑鞋和救援绳,将其作为水边活动的基本配置;第三,教育先导:将“水域危险常识”系统纳入学校和社区教育,形成家庭、校园与社会的联防共治。日本水难救济会理事长远山纯司表示,“为了让在水边度过的美好时光成为美好的回忆,成年人和整个社会都需要转变思维方式,采取行动预防事故的发生。”
无论在日本还是中国,每一起水难事故都是无法挽回的家庭悲剧,也是对社会治理的拷问。一个年轻生命的陨落,折射出教育缺位、环境设计漏洞与公共责任的迟滞。如何让“安全常识”真正成为全民共识,不再被一次次血的教训唤醒,已成为中日两国必须共同回答的时代命题。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