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骂外国人,边扩招留学生,日本想干啥

明年春天,日本的大学校园里将出现更多的异国面孔——日本文部科学省决定,留学生扩招至满员定员的110%。

然而这并非毫无代价的开放,背后捆绑着学费上涨、严苛管理和国籍比例控制等条件。

日本经济新闻在7月25日转发了这一招生方针,具体而言,对于经过认证的大学院系可突破原有的招生上限的10%的政策,扩招留学生。但随之而来的是门槛提高。并且大学需提交详尽的扩招计划,承诺将留学生比例提升至少10个百分点,并接受文部科学省的逐个审查与认证。其条件之严苛,勾勒出日本对留学生“又爱又怕”的复杂心态,同时也让留学生们对此“喜忧参半”。

最现实的就是学费问题。文部科学省明确要求扩招的大学院系必须提高留学生学费,以覆盖日语教育及咨询体系扩容等相关成本。这延续了日本国立大学自2012年起取消留学生学费上限的趋势,由此也引发热议,有人认为此举折射出日本将留学生视为“高校ATM”。而且,扩招大学被要求实施彻底的招生管理,严防留学生去向不明等问题发生,是将管理成本前置化。

同时,鉴于留学生的外国人身份,防止“技术外流”成为头号关切,计划扩招的大学须提交具体措施保障经济安全,严防研究成果盗用以及技术泄露。日本长期对技术外流的恐惧,在这里算是找到了制度出口。

如果说上述的两项规定都“情有可原”,那要求“避免国籍集中”未免耐人寻味了。虽然表面上呼吁多元化,实则暗含对特定国家(尤其是中国)留学生规模膨胀的焦虑。一边依赖中国学生维系财务,一边担忧其主导地位——从这个角度来看,文部科学省此举并非纯粹的教育改革,更是地缘政治在教育体系的投影。

如此充满“控制”色彩的开放,根源在于日本深陷双重困局。一方面,长期存在的少子化问题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18岁人口持续萎缩,倒逼文部科学省通过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填补青年才俊的空缺。然而,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日本对于高端人才的抢夺之战总是透着“强弩之末”的无力感。

经合组织(OECD)数据显示,2022年日本高校留学生比例仅为3%,远低于成员国5%的平均水平,更被英国和加拿大(15%)遥遥甩开。文部科学省官员也坦言:“随着竞争加剧,我们希望鼓励大学扩招,这有助于未来确保高技能人才。”扩招留学生,已成为维系大学运营与补充“准劳动力储备”的生存之策。

日本社会对留学生的认知同样充满着对立。一派视其为激活未来社会的“高级人才引擎”,期待大量优秀留学生为日本产生经济效应并创新活力;但另一派则深陷“只收钱不负责”的功利怀疑论调。大阪大学近藤佐知彦教授指出:“过去严苛的定员管理迫使日本大学主要接收不计入定员的短期生,此次的新规将有助于增加攻读学位的正式留学生。”日本国立大学协会甚至雄心勃勃地宣布了2040年留学生占比30%的目标,呼吁进一步放宽限制。

然而,方针松绑仅是第一步。日本大学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待提高:英国QS世界大学排名前200中仅5所日本大学入选;全英语授课学位项目严重不足,2022年全国仅有45所大学93个学院提供。

对于日本教育体系而言,扩招配额和学费杠杆固然是维系教育良性运营的手段,但要吸引顶尖人才还需更积极的举措。摒弃生存压力下的被迫开放,摆脱根深蒂固的保守控制,渴望国际人才的加入,同时迎接多元带来的挑战。日本大学的国际化之路,乃至相配套的日本语言学校和留学中介机构,都需要在“控制”与“开放”之间找到更真诚而智慧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