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坛再掀性别争议。7月3日,参政党代表神谷宗币在参议院竞选的街头讲演中,以“高龄女性无法生育”为由,把少子化责任转嫁到女性年龄的上面。这个言论不仅暴露了其落后的性别观念,更折射出日本社会在人口危机与性别平等间的撕裂。
言论背后凸显保守势力的焦虑与算计
其实,神谷宗币的“生育工具论”并非新鲜话术。从澳大利亚政界性丑闻到日本国内类似争议,部分政治人物总试图将复杂社会问题简化为“女性责任”。这种逻辑本质是父权制度的延续——将女性价值绑定于生育功能,既无视女性多元社会角色,也掩盖了少子化的真正成因。
日本少子化根源在于经济结构失衡与政策失效。数据显示,2023年日本新生儿数量跌至75.8万,创历史新低。厚生劳动省报告指出,非正规雇佣泛滥、育儿成本高企、职场性别歧视等经济压力,才是年轻人放弃婚育的主因。然而,神谷宗币却选择转移矛盾,将矛头对准女性年龄,实为迎合保守选民、掩盖政策无能。
抗议浪潮再现性别平等意识的觉醒
7月6日,横滨集会现场,150名市民高举“我的身体我做主”的标语,恰是日本社会观念转变的缩影。日本年轻一代不再容忍将女性价值简化为生育指标,她们要求的是:
第一,政策转向:从“催生”到“支生育”。日本政府虽成立儿童家庭厅、扩大育儿补贴,但效果有限。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提高女性职场地位、完善托育服务、减轻经济压力。
第二,观念革新:打破“男主外、女主内”的刻板印象。参政党主张“日本人优先”,却忽视女性参与社会建设对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作用。
第三,法律保障:推动性别平等立法。日本虽签署《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但职场性别歧视、夫妻同姓制度等仍存漏洞。
国际社会从“最优人口”到多元包容
瑞典经济学家提出的“最优人口”理论指出,人口规模应与资源禀赋匹配,而非盲目追求增长。日本如果想破解少子化困局,就需要超越“女性生育工具论”,至少从这三个方面着手:
1、经济结构调整:提高非正规雇佣者待遇,增强年轻人婚育信心。
2、移民政策改革:适度引入外来劳动力,缓解老龄化压力。
3、性别平等深化:落实同工同酬,推广男性育儿假,构建真正的“生育友好型社会”。
神谷币的言论终将随风而逝,但横滨街头的抗议声提醒人们:一个无法尊重女性自主权的社会,注定难以赢得未来。当政治操弄遇上民众觉醒,日本需要的不是“催生”口号,而是对每个个体选择的真诚尊重——无论性别、年龄,皆应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与尊严。这或许才是破解人口危机的真正密码。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6/30 |
|
![]() |
2025/6/30 |
|
![]() |
2025/6/10 |
|
![]() |
2025/6/10 |
|
![]() |
2025/6/4 |
|
![]() |
2025/5/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