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和平的驱动力

A

“何以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世界与中国”多媒体交互展览,日前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幕。展览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追寻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人类文明发展脉络,展现文明交流共融之美,呼吁对文明多样性的理解和珍视。(联合国微信公众号2023年7月5日报道)

一眼千年,交流互鉴。展览由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联合国中国书会协办。其最大亮点,是巧妙运用数字化创新,以融媒体化的崭新表达,来展现中华古老文明的魅力。

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中国与世界。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在漫长而广阔的历史时空里,创造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文化。而薪火相传的多彩“非遗”,是其中无比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

在展览现场,展出了良渚文化相关实物模型,并以视频游戏的方式,呈现了“文明圣地”良渚古城的生活形态。在各种文创品中,则有烧制成青瓷的良渚玉琮造型,还有木制的西湖集贤亭模型等等。

艺术是呈现“非遗”的重要方式,现场展示了诸多基于“非遗”的现代艺术装置创作,同时还展示了中医、书法、茶艺、古琴等中华“非遗”代表作。在爵士乐的伴奏下,著名的加拿大籍相声演员大山,朗诵了李白的诗篇《蜀道难》,把气氛推向高潮。

B

华夏大地何以中国,中华民族何以伟大,中华文化何以璀璨,中华文明何以不朽?从中可见一斑。

中国目前共有1557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的生活和文化成果。

  ——以“端午节”为例,我国56个民族中,有27个会过端午节,形成了端午节俗的共同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以“制茶技艺”为例,“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内容十分丰富,涉及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的手工制作,以及茶的饮用和分享的知识、技艺和实践等。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是实至名归。

——以“二十四节气”为例,它包含了中华各民族共创共享自然时序的生活实践、人文时序的生活智慧。从“九华立春祭”到“班春劝农”再到“石阡说春”,从“梅源芒种开犁节”到“半山立夏习俗”再到“送大暑船”,从“苗族赶秋”到“壮族霜降节”再到“三门祭冬”等,都是节气日的礼俗文化和各民族风俗习惯融合的结果,缤纷多彩。

这次的“何以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世界与中国”特展,不仅仅说“非遗”中国,还说“非遗”世界——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融。教科文组织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联络官格蕾,也赞赏了此次特展,她借此机会呼吁各国与教科文组织携手努力,共同守卫人类的文化遗产,让其成为建设和平社会的驱动力。

“民族的”要成为“世界的”,需要交流、融合。文化本质上“文化流”,无论是物质文化还是非物质文化,如果缺乏和平环境与平和语境中的交流与流动,那就会变成死的文化。

7月3日,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在中国青岛举办,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在会见嘉宾时说,“无论我们头发染得再黄,鼻子修得再尖,也变不成欧美人、变不成西方人”;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和传统,保持独立而自信的发展道路。

这话当然是对的,坚守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这个是大前提,但仅仅坚守是不够的,还要交流、合作、弘扬、发展。这次中日韩合作国际论坛,主旨就是“合作与交流”,唯有这样的合作与交流,才能促进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发展。中华文明,也正是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C

文化遗产,是社会和平的驱动力。文明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的财富而非威胁。文明需要不断进行沟通、交流,沟通交流就是文明;文化需要不断进行互鉴、融合,互鉴融合就是文化。

“为了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我们必须增进不同文明、不同行为者和不同机构之间的理解。”联合国不同文明联盟高级代表莫拉蒂诺斯在启动仪式上说,世界上不存在“文明冲突”,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容并蓄,为了世界和平与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共同努力。

不同文明之间,需要对话和互鉴,避免歧视与冲突。联合国向来推崇文明多样性,这同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特性不谋而合。2005年,联合国“不同文明联盟”建立,就是要探索解决不同社会与文化之间出现极端分化的根源性问题,也就是回答“何以文明”的大问题。

美美与共的文明文化,对于人与社会的健康来说至关重要。毋庸讳言,世界上许多地区,基于宗教、族裔、文化等多种因素的不宽容、不容忍和歧视行为,仍然广泛存在,从而导致不同社群之间的关系紧张、冲突甚至分裂。而“不同文明联盟”,则可以从中架设桥梁,助力人们从冲突走向沟通与合作。

从历史到现实,人类的暴力、冲突、战争,对文化的摧残,有目共睹,不胜枚举。从本质上而言,战争就是反文明的。文明人类,必须反对战争。

文明文明,文而能明。文明就应该“烎烎烎烎烎”——汉字“烎”,读音为yín,本义就是光明,可不要看成“开火开炮”。何以文明?和平与安宁,就是一个大前提。

“非遗+”,被普遍视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方式。在今天,我们要特别突出“非遗+和平”作为“驱动力”的重要性——它不仅具有中华民族“和”的传统价值,更是人类世界最可宝贵的精神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