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温家宝总理访日后不久,《日本经济新闻》在4月15日发表一篇评论,题为“中国:意在美国的对日修复”。该文从温总理访日,感到“胡锦涛政权致力于修复、改善对日关系的方针是确实可靠的”,主张“日本也应真挚而且积极地加以对应”,但与此同时“决不能忘记中国总是盯着与美国的关系,在高度的战略深谋远虑之下展开对日外交”,因此“必须冷静地看透中国的战略意图”。该文还推测“胡锦涛政权基于中长期的、高度的战略思维着手改善与日本的关系”,会令“布什政权内心感到很复杂”,美国所期待的是“强固的日美同盟与不即不离的日中关系”,“如果日中过于亲密导致‘日美同盟空洞化’的话,(美国)在与中国的霸权竞争中会陷于被动”。为此该文主张“日本应在强固的日美同盟的根基之上,来加强与中国的战略互惠关系”。
中日关系的改善,何以导致“日美同盟空洞化”?这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一般来说,“同盟”就是“军事同盟”,如果没有军事上的需要,国家间既可以结成“合作伙伴”,也可以结成多国间的“共同体”,而无须结成旨在应付“共同威胁”的、相互正式承诺与“共同敌人”一起战斗的“同盟”。换句话说,为了对付共同威胁,不同国家才结为“同盟”;“同盟”是手段,不是目的。按照有关同盟的理论,显然应该是“共同威胁”在先,然后才产生结盟的需要。然而,在有的场合,也可能出现“同盟”在先,“寻找共同威胁”在后的所谓“同盟目的化”的情况。日美同盟正是如此。
日美之间为什么会出现“同盟目的化”的情况呢?其原因就在于日美同盟早在冷战时代就已形成了。随着冷战结束,日美围绕是否继承这份冷战遗产曾出现过一段彷徨期,特别是1995年在日本冲绳发生了驻日美军士兵强暴当地少女的事件,更使日美同盟发生动摇。但是,在美国主导下,日美同盟不仅延续下来,而且越发强化起来。无非是美国感到需要继续利用日本以推行其全球战略,日本则感到需要借助美国外力以实现“普通国家”目标。
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使日美同盟失去了“共同威胁”,美国国内一时甚至冒出了“日本威胁论”,1988年里根甚至与戈尔巴乔夫说:“冷战该结束了。我们继续这种毫无益处的斗争的时候,却让日本占了大便宜”。其原因无非是日本的经济、科技实力强大到令美国感到威胁。其后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美国人不仅不再提什么“日本威胁”,反而越来越发现这个位于太平洋彼岸重要战略位置的世界第二经济、科技大国的战略利用价值。到了90年代中期,日美即开始了强化同盟的进程,然而,不同国家为了结成同盟,需要有“共同威胁”作为结盟依据和精神支柱,于是寻找作为同盟依据的“共同威胁”成为一种主观上的需要。正是在这个时期经济军事实力大增的中国闯上了人家的“枪口”。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