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日”从原初的意义上而言,与“亲日”差不多,主要是用来表述外国人对日本这个国家及日本人的一种感情的。目前,日本普通国民对“反日”这个词越来越熟悉,这自然与日本某些媒体的炒作有关,中韩两国在历史认识问题上与日本的尖锐对立,包括国民间感情的恶化,这些均成为“反日”这个词泛滥的缘由。当然,“反日”用词是否恰当,是否可用“厌日”、“嫌日”等替代词,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待另议。
需要指出的是,“反日”能成为日本国内的一大流行语,日本右翼也是“功不可没”。当今的日本,“反日”逐渐沦为一种标签,成为某些保守右翼势力攻击与其意见相左人士的一种语言暴力。
翻看日本的右翼刊物如《诸君!》、《正论》、《SAPIO》之类,到处浮现的是“反日日本人的真相”、“解剖外务省的反日征候群”、“如何识别反日日本人”、“反日、亡国、卖国贼”、“揪出平成时代的卖国贼”等诸如此类血淋淋的口号,“痛斥”左翼人士“反日”失节行为的语言暴力随处可见。
被扣上“反日”帽子的人士,包括左翼教师、对中国等近邻国家有好感的政界、经济界和文化界人士、左翼记者等,现在的范围有越扩越大之势。只要你准备反省那场罪恶的战争、只要你追究慰安妇问题,马上就会有一顶“自虐史观”的帽子飞过来。这些“批判”左翼的言论,体现的是一种粗暴的、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我们右翼是“爱国者”,我们坚信我们当年推行的是“自卫战争”,所以你们左翼就是“反日”、就是“卖国贼”,可谓黑白分明,不容置疑。正是在这样一种高高在上的“道德审判”之中,右翼完成了他们自诩为“爱国者”的精神自慰。在这里,既反映着日本保守右翼势力的气焰嚣张,也体现出其思想的贫困与堕落。
笔者曾经就右翼这种空洞、亢奋的语言暴力和到处“扣帽子”的做法“请教”过日本一份右翼杂志的编辑,这位编辑非常坦率地回答:历史事实如何并不重要,也不可太当一回事,重要的是“反日”的帽子一挥,就有了无穷的吸引眼球的魅力。正是在日本总体保守化这种大背景之下,“反日”的语言暴力成了一种时髦。
翻开日本战后发展史,“反日”标签到处贴,这也只是近20多年来的事,其历史可追溯到1984年。就是在那一年,名越二荒之助抛出单行本《反日国家日本》,开创了使用“反日”一词的先河。那个时期,真是日本经历经济高速增长,开始推行“战后总决算”的关键时刻。但确切地说,“反日”标签正式泛滥的时期,应该在1997年前后,正是在那一年,日本右翼的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成立,它成为日本社会总体保守化、向右转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日本当年的军国主义者也是在高喊着“爱国”的口号下,迫害具有独立思考的左翼人士,蔑称他们为“非国民”,最终将日本拖入了战争的深渊,而如今,我们似乎又听到了那个时代的狂飙之声。日本右翼掀起的“反日”语言暴力,其结果必然导致虚幻的“爱国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膨胀,它严重侵蚀言论自由的民主主义根基,是对日本战后追求和平发展道路的一种巨大挑战。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