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语:同乡会:维系海外华人乡情的纽带

随着中国大陆移民的增多,海外一些中国大省份、大城市的同乡会逐渐兴起,如四川同乡会、江苏同乡会、福建同乡会、北京协会、上海联谊会等,近年来更多的同乡会应运而生,从中国南方到北方,这些都显示出了海外华人对于祖国和故土的思念之情。

新型同乡会的成长,对整个华人社区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力,不少刚抵埠的新移民就是通过同乡会,了解本地社会的基本情况及安家找工的资讯,同时很多新移民遇到问题也先是求助于同乡会,借助同乡力量及关系网,解决了一时之急。这种乡亲文化无疑是华人移民圈的财富,其发挥的作用也往往超越主流社会的服务资源,尤其是对华人移民间的情感交流,更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同乡会传统上就是纪录华人移民足迹的史证,现今同乡会与传统同乡会已有很大的不同,传统同乡会宗亲色彩很浓,非我族类排斥于外,所以其内在团结力很强,甚至可以共同投资,共同培育后代,现在不少宗亲会就是依靠当年投资物业等挹注,维持会务至今。而现今的同乡会则大大减少了宗亲色彩,仅以地缘性吸引同乡会员,特别是大城市同乡会,与大学校友会相近,如曾经居住过北京、上海的人都可参加同乡会,没有宗亲血缘联系,甚至没有方言隔阂,大家只是在创造一个联谊互助的社团,在这样的社团中叫一声老乡也觉很亲切。

以往的传统同乡会,由有声望、有经济实力的长者来领头,而现今的同乡会完全不同,很多新成立的同乡会发起人或会长,都是移居本地不久的新移民。对于这种情况,社区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些同乡会发起人,就是以同乡之名拉拢会员,以扩展其个人生意网络,志不在于帮助会员,而在于个人拉到多少客户,乡情未必浓厚。但持不同看法的人则认为,建立同乡会需要有财力及活动能力的人来推动,这些经济实力雄厚的人有其优势,他们人脉较广,活动时间较多,即使他有个人生意考量,但只要能联络乡情,扩大同乡间的联系,这就是参与公益行为,尤其他们能为同乡会出钱出力,并非是为一己之私。

无论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实际上结果也很简单,社团生存力在于内部能否和谐相处,领头人是否能为会员谋利。

同乡会现像是华人社会的文化映照,形态也在不断转变中,但无论如何演变,乡情的凝聚与发扬,定将为华人移民史写下光耀的一页。

(本文摘自加拿大《加中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