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谨防“靖国参拜”变成安倍的一张牌

安倍去年年底访华,为5年多来低迷的中日关系开启了希望之窗,中国方面把安倍访华誉为打开“政冷”局面的“破冰之旅”,认为两国关系“已经回复到正常发展的轨道”。

中日两国暂时回避了在“靖国参拜”问题上发生的激烈冲突,安倍给了中国一个面子,而中国则给了安倍更多的实利——从温家宝表态愿意协助解决朝鲜的绑架问题到恢复日本对华出口大米等等。从最近的媒体报道来看,中日关系虽然趋暖,但“靖国参拜”问题依然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热点,甚至今年中国领导人的访日安排,其聚焦点似乎也是落在如何牵制安倍参拜靖国神社上。

这里就产生了两大问题:第一, “靖国参拜”,从某种角度来看,已经成了安倍对付中国的一张颇具价值的“牌”。“靖国参拜”问题,无论从历史还是从道义上而言,过去均是中国掌握话语主动权,现在,无形间变成了要看安倍的“脸色”行事,中国反而落了一个“后手”。第二,从客观结果来看,小泉纯一郎在“靖国参拜”问题上的强硬立场,是为安倍铺平了道路,为安倍提供了一个与中国“讨价还价”的有力筹码。小泉的蛮横,反而变得“很有价值”。

“靖国参拜”成为横亘在中日两国之间的一道难以跨过的坎,这固然与前几年中日关系的激烈冲突有着密切的关联,但这种状况也在无形之中掩盖了中日两国之间目前存在的一些更为尖锐的现实课题。对于安倍在参拜问题上的“明智”立场给予一定的评价,这是必要的,也体现了中国作为泱泱大国应有的风度。但与此同时,这种评价及“还礼”也不是没有原则的。不能以“抬轿子”的方式来期待安倍的“对中友好外交”,更不能将“靖国参拜” 作为衡量安倍对中立场的唯一“参照系”,从而忽略了对他总体政治理念的深入解读。

事实上,安倍上台以来,坚持利用西方式共同价值观念构筑对中国的“包围圈”,继续游说欧盟,策动欧盟对中国的武器禁运;在国内,安倍积极推动教育基本法的改正与宪法的修改,并一举将防卫厅提升为防卫省。在教科书问题、天皇制度问题、日台关系问题等方面,安倍都属于自民党的极右派,安倍周边的防务和外交政策顾问们毫不掩饰他们对中国的敌意。安倍对今后日本国家框架的定位,可以说走得比小泉纯一郎更远。

总而言之,“靖国参拜”问题是衡量日本政治家对中立场的一个重要标准,但绝不是唯一的标准,不能因为安倍在“靖国参拜”问题上的暧昧立场,就给予他过分的“热情”,甚至放弃了对他那些带有强烈“鹰派”色彩政策应有的批判立场。中国面临着这样一个热切渴望迈向“正常国家”的近邻,这种东亚两强并立的局面,是近代百余年中日关系史上不曾有过的。为此,中国必须尽快摸索、确立一套完整的对日战略框架,只有这样,无论是对待安倍还是今后其他日本领导人,中国才能把握主动、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