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人语:华人缘何屡成“受伤羔羊”?

提起圣诞节,人们通常会想到流光溢彩的圣诞树和和蔼可亲的圣诞老人。不过,一些海外华人却在圣诞节前被抢、被盗、被骗。在这些案件中,有的华人是被殃及的“池鱼”,有的是被专门锁定的目标。

12月10日,一名在南非中部城市维尔科姆经商的中国福建籍女侨胞在自己的商店遭遇武装抢劫不幸身亡,她的儿子被歹徒用刀刺伤。同一天,另两名在维尔科姆开店的中国人也遭遇打劫。在美国,圣诞节前的多发案件中,不少受害者也是华人。

相对于抢劫、盗窃这样的“暴力事件”而言,如今还有一些“智力犯罪”锁定了在海外的华人。这类犯罪往往采用非暴力手段,具有更强的欺骗性和隐蔽性。

华人为什么会屡屡成为圣诞节前夕的“受伤羔羊”呢?分析这个问题,需要多方考量。

华人只是连带的受害者,这是一种情况。从社会大环境来看,一般来讲,节日前夕,常常是案件的高发期,整体犯罪率有所上升。部分地区存在治安隐患,也是导致案件频发的原因。不过,还有一种情况,华人就是直接被锁定的目标。华人为什么会被暴徒视为“圣诞大餐”呢?有华文媒体专门进行过调查和分析,指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使得华人成为暴力事件的经常对象:习惯问题、态度问题和语言问题。

习惯方面的问题主要是,许多华人习惯于随身携带或是在家中存放大量现金,所以更容易成为犯罪分子谋财袭击的对象。态度问题主要是指不少华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息事宁人或是自认倒霉的想法,被抢被盗后不去报案,也变相地助长了罪犯的气焰。语言问题是说,不少华人存在语言障碍,无法报案或是描述案件的发生状况,不得不吃哑巴亏。

针对华人圣诞节前的安全防范,纽约警方提醒居民注意节日安全,尽量避免携带大宗现金出门,或将大笔现金、珠宝首饰等贵重物品存放在自己的住宅中。南非警方提醒,圣诞临近,华人移民、尤其是独自在家的老年人要注意防范,在遇到异常状况时,尽可能通知子女或附近居民,不要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轻易让陌生人进门。

要彻底解决华人的节前烦恼,使其不再成为不法分子的“圣诞大餐”,自然也需要华人自身的努力。加强安全意识,提高警惕性,始终是对抗犯罪的有效之举;更好地融入当地社会和社区,与其他族群共同抵制和防范犯罪;了解相关法律,增强鉴别能力以及不再沉默,更好地维权等等,也都是防范针对华人犯罪的“良方”。(本文原载《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