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中国学与日本学(上)

11月23-26日,爱知大学21世纪COE项目——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ICCS)召开了题为“现代中国学的课题与展望”的国际研讨会,对该中心自2002年以来邀请来自世界8个国家和两地区、共计200名研究人员所开展的、构筑现代中国学的研究考察活动进行了全面的总结。中心主任加加美光行在会上呼吁建立“世界中国学”,克服战后以来以欧美为中心、将中国及其周边地区置于从属地位的国际中国研究的弊端;构筑具有国际的统一框架的“现代中国学”;同时强调“方法论”对于构筑现代中国学的高度重要性。

通过参加爱知大学ICCS的一部分活动及日本中国学会的会议,令笔者想起十几年来中国的日本研究学者为构筑“日本学”所进行的努力。新中国的日本研究早在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展起来,在80年代后期,中国的日本研究界就有人提出要把“日本研究”提升到“日本学”的高度,建立“日本学”学科,但是,究竟什么是“日本学”?其定义是什么?“日本学”与一般所说的日本研究有何区别?对现在的“中华日本学会”,究竟是理解为“中华‘日本’学会”为好,还是理解为“中华‘日本学’会”为好,似乎至今仍然不甚清楚。尽管如此,中国的日本研究界为构筑日本学的努力却从没有中断过。

另一方面,日本人(也包括中国人、其他外国人)在努力构筑“中国学”;构筑“日本学”与“中国学”这两方面的努力既说明了中日两国的人们都迫切需要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对方,也反映了中日两国的人们深感迄今对对方国家的认识之不足,从学者的角度来说,则感到无论是中国问题还是日本问题,都有着许许多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从而激发出高度的学术兴趣和热情。同时,还需指出,无论是中国学还是日本学,正在日益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其例证之一就是,有不少来自欧美国家的学者也积极参加到ICCS活动中来。

中日两国之间虽有所谓“同文同种”之说,但实际上两国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国民性及其价值观等诸多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是一对既非常邻近(号称“一衣带水”)又十分遥远的邻国,为此,我们既不能忽视中日两国文化和历史的“同根性”,又需要对现代中日两国在文化及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之大有足够的估计。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日本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日本是发达国家(两国又都是“改革中国家”);中国经济是“13亿人口经济”,日本经济是“1.2亿人口经济”;中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大陆国家,日本是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中国是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日本几乎是“单民族国家”;从19世纪中叶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崛起,中日两国有过不同的遭遇,走过了不同的道路,中国经历了不断遭受外国侵略的苦难历史,日本则是曾经对中国以及其他亚洲国家进行过侵略战争和殖民统治的国家。战后,日本被美国占领长达7年之久,1952年独立后长期坚持与美国结盟的政策,国内各个方面受“美国化”的影响很深,而中国则在朝鲜战争中与美国干了一仗,经过“打倒美帝”时代和中美日“一条线”对付原苏联威胁的时代,到如今顺应全球化潮流,中美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日益发展,社会上甚至出现了自发的“美国化”现象。总之,在基本国情、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对外关系等等方面,中日两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在近代历史中走过了很不相同的道路。

显然,构筑中国学与日本学的努力,对于中日两国人民加深相互了解和友谊,乃至对于推进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