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真实反映对方的声音

日本主流媒体《朝日新闻》近日在其网站的国际版增加了一个“人民日报”栏,《朝日新闻》的国际版分成南北美地区、欧洲地区、亚太地区、非洲地区等栏,外国媒体栏除了CNN之外,能够在这里“亮相”的也就是这个“人民日报”栏了。《人民日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可以说是反映中国立场的最权威的媒体,是日本观察和分析中国的一个绝好的教材。但在许多日本人看来,《人民日报》亦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朝日新闻》将《人民日报》刊登的一些重要文章翻译成日文,以“无修正” 的状态推向普通的读者,这一“大手笔”显然具有相当重要的指标意义。

在日本的各大主流媒体中,《日本经济新闻》的网站设有一个“中国商业”栏,但该报及其网站去年曾遭到日本右翼的猛烈抨击,他们指责其太倾向中国、会在无意中鼓励日本企业去投资中国、造成日本产业“空洞化”等等,但这种“杂音”毕竟挡不住中日两国经济、文化往来的滚滚洪流,这次《朝日新闻》更上一层楼,让《人民日报》在日本“落地开花”,这既体现了日本媒体对中国崛起的日益重视,也是中日媒体在达成良性互动循环方面取得的一个重大进步。

不可否认,在中日政治关系处于低潮的这几年,两国一些媒体亦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口水战”,日本媒体指责中国进行“反日”爱国主义教育,无视日本战后一贯的和平立场和在经济发展与国际贡献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媒体则严厉指责日本媒体故意“妖魔化”中国,并美化本国的右翼化潮流。这种“情绪化”的“口水战”,导致两国民间感情持续恶化,令脆弱的中日关系更加雪上加霜。据两国近来的民间调查显示:中日双方民众普遍缺乏相互间感性的认识,近在咫尺的两国国民,对对方的了解均非常有限、间接和初步。这一结果,对两国的媒体工作者而言,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讽刺。

中日两国都已经深刻地认识到,这种“口水战”的局面长期延续下去,对双方均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在两国关系面临严峻挑战的时刻,媒体更应该自觉地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主动促进双方的相互交流和理解,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做更多的事情。基于这种认识,近来两国媒体的互访和各种公关活动明显加强,报道的客观性较之前也有相当程度的改善。但不可否认,在目前阶段,两国媒体按照自己想像的框框来寻找对方新闻热点的倾向仍有一定的市场。《朝日新闻》网站采取“拿来主义”立场,尽可能减少日本编辑和记者的“过滤层”,这样做,毫无疑问可以更真实、直接地倾听来自中国的声音,减少乃至消除在文化交流中本国国民可能持有的偏见或“刻板印象”,同时还能帮助日本各界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真实面貌。

《朝日新闻》在客观报道中国这一环节开启了一扇门,可以预见,今后将有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传送到日本。真实反映对方的呼声,在这方面中日两国媒体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