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中日“经热”转冷了吗?(下)

其三,对于日本来说,据日方统计,2000-2004年日本外贸增长18.3%,而日本对华贸易增长96%,对华贸易增长对日本外贸增长的贡献为52.1%;同期,日本出口增长了17.5%,其中对华出口增长了142.6%,对华出口增长对日本出口增长的贡献为51.4%,从2004年开始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对华出口的增加与在中国的日资企业的收益成为近年来日本经济复苏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

其四,2005年4月在中国国内发生的游行中虽然喊出了“抵制日货”的口号,但并没有对中日民间贸易发生明显的影响。例如,2005年1-10月日本汽车销售台数同比增长28.8%,占中国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26.6%,多年在中国汽车市场中占据首位的德国车的份额首次被日本车超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统计,2005年中国除进口车以外的轿车市场的国别份额分别为国产27.3%、日资26.6%、德资15.4%、美资13.2%、韩资11.4%、法资4.8%、意大利资1.3%)。比起家电、数码相机等商品要显眼得多的轿车,被认为是最容易受“抵制日货”的情绪化影响的商品,而在4月游行后日本车销售量继续上升的事实,说明“反日”、“厌日”情绪化倾向对两国民间贸易的影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所反对所厌恶的是小泉政府在周边外交政策上的倒行逆施,而并非是反对、厌恶日本的企业及其商品。同时,尽管在2005年4月游行之后到中国旅游的日本人一时趋于减少,但从2005年全年看,中日人员来往依然保持在400万人的水平。2006年是中日旅游观光年,两国人员来往可望进一步增加。

上述情况表明,无论是在贸易领域还是在投资、旅游等领域,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取决于市场原理的作用,取决于企业和个人根据自身需要对商品和服务的自由选择,至于政治因素的影响终究是很有限的,何况中日两国都是WIO的成员国,政府不能违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违背世贸组织所制定的规则来介入民间企业的合法自由的业务活动。总之,中日“经热”背后存在着一股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和力量,这就是两国人民利益的需要,这就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就是人类技术文明跨越国境流动的客观规律。小泉政府采取“政治上对华强硬,经济上又不担心失去自己的利益”的姿态尽管可以得逞于一时,但是最终是不得人心的,其违背时代潮流的错误政策必然走向失败。

中日两国经济存在着很强的互补性,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也为两国经贸关系不断发展的事实所证明。最近,日本对地震的预测也启发人们,对于号称“地震大国”的日本来说,重要企业把一部分生产据点转移到邻近的中国大陆,也是一种必要的有效的地震对策。包括两国共同的环境利益在内,日本政府与其“制造”所谓“中国风险”,不如冷静地考虑一下来自环境变异等因素的真正的现实的风险。

中日经贸关系的实质是跨越国境的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换句话说,中日经贸关系的核心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中日经贸关系还带动两国之间的人员来往和文化交流,从而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世界各国文化总是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中日经贸关系给两国人民带来了享用更加丰富多彩的价廉物美的商品的实惠,不同程度地贡献于两国GDP增长和两国共同的环境的保护,因此无疑是符合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鉴于上述3点,以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利益、即“三个代表”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政府理所当然地以维护两国经贸关系为己任,努力克服不利于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一切负面因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