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中日“经热”转冷了吗?(上)

随着中日“政冷”长期化,围绕中日“经热”是否已经“变凉”甚至“转冷”的议论不绝于耳,“政冷经凉”的说法从中国的媒体传到日本的媒体,已经在中日两国受到广泛关注。

认为中日之间已经出现“政冷经凉”、可能从“经凉”进一步转为“经冷”的观点,主要以下述事实作为依据:

其一,近来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低于中国整个外贸以及中国对欧、对美贸易的增长速度,例如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同比增23.2%,中欧贸易同比增22.6%,中美贸易同比增24.8%,中日贸易同比增只有9.9%。2000年至2004年中日贸易年均增长率也低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以及中国对欧盟、美国、东盟、韩国的年均增长率。

其二,自2003年起,日本已由中国连续11年(1993至2002)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降至第三位,落在欧洲、美国之后。例如,2005年中欧贸易额为2173.1亿美元,中美贸易总额为2116.3亿美元,中日贸易总额为1844.5亿美元。

其三,中日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的比重持续下滑,从2000年的17.5%降至2005年的13%,五年时间下降了4.5个百分点,比1994年的高点24%下降了11个百分点。

其四,由于“政冷”长期化,致使很多政府之间或半官半民的经济合作项目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例如“新干线”等高速铁路合作、区域经济合作等),多年来取得显著成效、堪称中日韩三边合作之典范的中日韩信息通信部长级会谈也在2005年12月不得不宣布延期。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决定在2008年停止对华日元贷款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政治因素所致。

但是,也有人不认为中日之间已经出现“政冷经凉”并正在进一步转向“经冷”,这种观点并不否认近年来中日“政冷”开始影响到经济关系,但认为“政冷经热”仍是当前中日关系的基本特征,中日“经热”不至于“转冷”,其主要事实依据是:

其一,从比贸易额指标更能反映中日经济关系变化趋势的投资指标看,2005年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达6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9.8%,大大超过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的30.6亿美元(比上年减少22.3%)。又据统计,在2005年1至9月份,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增长率达26.8%,同期中国引进外企直接投资的合同金额增长率为21.8%,2005年1至9月份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增长率高达10.2%,同期中国引进外企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金额增长率为-2.1%。这说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的增长率均高于中国整个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率。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使用金额的增长率均高于中国整个外国直接投资的增长率。2005年上海超过3个月的常住日本人口达34100人(在2001年为1万人),超越香港和洛杉矶,成为仅次于纽约(47500人)的日本国民在海外的第二大“城市据点”,青岛、天津等地的常住日本人口也急剧增加,这可看作是投资中国的日资企业增加的一个反映。

其二,对于中国来说,日本从“第一大贸易伙伴”降为仅次于欧、美的“第三位”,并不能说明中日贸易“趋凉”,因为日本经济规模仅相当于欧洲或美国的大约一半,而日本对华贸易却相当于欧洲或美国的对华贸易的84.7%和89.3%。这说明日本对中国的相对(自身的经济规模)贸易规模仍大大超过欧美,在中国经贸伙伴中,欧美日“三足鼎立”的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