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一部分学者曾经希望历史问题不要成为两国关系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障碍,但是90年代以来的事态发展却与人们的愿望背道而驰。两国政府围绕历史问题的分歧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化,反而呈现出日益扩大的趋势。一方面,日本方面认为自己已经作了反省和道歉,出现了“日本再道歉多少次中国也不会满意”的情绪;另一方面,中国方面则认为日本方面的反省和道歉不够、不真诚、言行不一,直至2001年小泉上台后坚持年年参拜靖国神社,给历史问题“火上浇油”,终于使中日政治关系因为历史问题陷入了僵局。历史问题本身已经成为“现实问题”,并且成为对其他现实问题起到“火上浇油”作用的持久性因素。有的学者称此现象为“历史问题的现实化和现实问题的历史化”,并提出应该促使历史问题的“非现实化”和现实问题的“非历史化”(金熙德)。
中日两国对历史问题的解决有着不同的要求和定义。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存在着一个解决历史问题的“德国标准”。但是,与战后德国反希特勒、反法西斯的政治力量翻身掌权的情况相比,在日本,在“为了天皇”的战争失败后天皇制却依然得到保留,战后的政府机构也具有很大程度的“对战前的继承性”,因此,在法律、教育等方面日本在历史问题上几乎不可能达到“德国标准”。与此同时,随着既未经历过、也没有在学校里认真学习过近代日本对外侵略战争历史的一代人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的活跃力量,随着日本政界的世代交替,日本的政治家及部分民众在历史问题上与牢记过去遭受侵略的历史的中国民众之间形成了很大的认识差距,这种差距已经并将持久地给两国关系发展投下阴影。
在中国看来,小泉坚持参拜靖国神社反映了日本政府在历史问题上的“严重的倒退”,是日本要跟中国对抗的国家意志的表现,小泉参拜与日本右翼的声音相互“合成”为一个整个日本要跟中国作对的印象。反过来,在日本一部分民众看来,中国少数人的过激言论和行动则被“放大”为中国人都“反日”的印象。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政治中出现的另一个现象就是在一部分国家或地区,民族主义情绪日益高涨。这种民族主义情绪表现在中日之间就是民族主义情绪与历史恩怨互相交织,特别是小泉首相坚持年年参拜靖国神社成为刺激两国民族主义情绪的重要原因,导致形成两国民族主义情绪相互刺激的恶性循环。互联网的普及则使一部分民众拥有了发泄民族主义情绪的有力工具。同时,两国的民族主义都是首先把矛头指向本国国内的理性的主张和声音,促使部分舆论向着民族主义方面偏斜,进而导致两国关系问题容易被“国内政治化”的倾向,双方追求国际社会和谐与合作的稳健的外交政策或建议遇到了来自民族主义方面的、动辄被批评为“软弱外交”的压力。尽管如此,两国仍有部分学者坚持主张应该深刻把握90年代以来两国国内政治、经济、 社会、思想等方面所发生的结构性变化,不以感情或情绪代替政策,从各自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加强对变化中、改革中的对方国家的战略应对。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