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现在中国出现的某些战略性话语或者不够准确,或者很难准确地被翻译成外文。前者如“和平崛起”,后者如“韬光养晦”。

现在媒体上或网络上常见到的一些过于张扬的说法,往往是以“中国已经崛起”或“中国正在崛起”作为精神支柱的,然而,很多人对中国是否已经或正在崛起是持有不同看法的。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的“崛起”需要“几代、甚至十几代的时间”。如果一个国家的“崛起”需要这么长的时间,那么,就没有必要急于声称中国“在崛起”,至少对于中年以上的人们来说,在“有生之年”是看不到“中国崛起”的事实的。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很快,经济总量的排名也比较靠前,但多数经济指标的世界比重并不高。例如,2001年GDP和GNI的世界比重不到4%,比1960年的世界比重还低一些,排名也与1960年一样,这说明中国经济的世界地位并没有明显改变。与世界上发达国家比较,中国经济效率相差100年,经济结构相差100年,经济水平相差100年(“中国现代化报告2005”)。现在,国外有人说,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只不过是为强大的跨国公司提供了一个“竞争的舞台”所致,这种说法值得我们深思,因为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核心的科学技术主要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主要还是人家的,而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

在“中国崛起论”的鼓舞下,现在有人又一次对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论述提出质疑,特别是认为“韬光养晦”已经过时。

邓小平提出“韬光养晦”究竟是什么意思?其实很多质疑“韬光养晦”的人们自己也未必说得清楚。至于外国人的理解更受到语言障碍的限制,可以说至今没有发现有哪一种英文的或日文的译法是能准确地体现“韬光养晦”的原意的。

为了尽量准确地理解小平同志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对照小平在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的其他论述。

其一,“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结合小平的这个重要论述,可以认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核心就是追求“和平与发展” 这个时代的主题,就是突出一个“和”字,就是突出东方文明中的有关“和为贵”的思想。

其二,“两个不去计较”。小平说“考虑国与国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现在全世界社会主义大国只此一家,所有大国的社会制度都跟我们不同,如果我们坚持要“计较”社会制度的差别,岂非是自己给自己编织一个“被包围网”?

其三,“不当头”。

外国人讲“中国崛起”,含有中国想取代美国当头的意思。然而,恰恰是邓小平明确指出“中国决不当头”。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凡是为了当头而挑战当时国际体制最强者的国家最后都失败了。16世纪时葡萄牙是头,西班牙挑战葡萄牙的头头地位,结果失败了,反而是作为葡萄牙的支持者的荷兰接替葡萄牙当上了头。17世纪,英国、法国又挑战荷兰想当头,后来英国从挑战者转为支持者,法国则一直与荷兰争斗,最后取代荷兰当头的是英国,而不是法国。20世纪初,世界的头是英国,德国想挑战英国,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失败了,而取代英国的正是在两次大战中支持英国的美国,美国成了20世纪后半期的世界最强国。在这期间苏联又挑战美国,最后的结果也是以苏联失败而告终。所以邓小平说“不当头”是一个战略。

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意图,就是你“要”做什么,一个方面是能力,就是你“能”做什么。意图与能力不断对话、磨合,就形成了战略。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有吃3碗饭的能力,就不要有吃5碗饭的意图。

总之,“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小平为21世纪中国留下的“锦囊妙计”,是一种长远的战略思维,而决不是只管一二十年的权宜之计。(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