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皇室外交凸现日本政治贫困

日本天皇和皇后6月27日首度跨出国门,远赴塞班岛展开“慰灵之旅”。塞班岛曾经是日本的委托统治地,在二战后期,这里成为日本的“伤心之地”、“玉碎之地”,塞班岛作为日本海外的重要防卫线,它的失守,意味着日本的败势已定。在塞班岛上,抛下了旧日本军和民间人士在内的约5万5千人的生命。 按照日本方面的说法,天皇海外“慰灵”,是其长期的心愿。战后50周年的1995年,天皇在经历了广岛、长崎、冲绳、东京的“慰灵之旅”之后,公开表示,将不局限于这四个地域,今后会在日本各地、包括异国他乡,表达哀悼之情。这种表态,可以说为这次“慰灵之旅”预留了伏笔。同时,天皇作为“疏散世代”的一份子,体验过战争的残酷,在天皇的内心深处,产生赴海外战场“慰灵”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 尽管日本皇室相当低调,将天皇的海外“慰灵”定位为天皇的长期心愿,同时,以尊重天皇“希望能安静地进行凭吊”的意向,取消了惯例的欢迎仪式。但本次海外“慰灵”,依旧在国际社会激起巨大反响。战后日本实行的是严格的象征天皇制,天皇的外国访问,一般仅限于对外国元首来访的回礼,是以国际亲善为目标的、具有纯粹的礼节性色彩的。如今,不涉足国家政治生活的天皇主动希望到海外“慰灵”,这是否突破了象征天皇制的框架,留有探讨的余地。

更需要指出的是,天皇海外“慰灵”的顺利展开,离不开日本政府的“积极配合”。虽然日本政府对此始终低调,称本次“慰灵”有别于正式的亲善访问,仅仅是向战争死难者表达哀悼之意。但仔细深究其背后,日本政府的意向隐约可见。这次塞班岛“慰灵”,表面上是美国政府和塞班岛所属的北马里亚纳群岛自治政府发出的邀请,但实际上是日本政府相当于外相级别的高层和美方进行了交涉,并达成最后的合意。另外,本次“慰灵”安排了行程预定之外的参拜韩国和平纪念塔的内容。这种向韩国“示好”的姿态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不久前因历史问题不欢而散的日韩首脑会谈,通过皇室外交来遏止日益走淡的日韩关系,这也可以看作是日本政府的一招“妙着”。

日本面临着宪法改正和进入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重大问题,小泉的靖国神社参拜更是与近邻交恶,日本的东亚外交可谓“四面楚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政治色彩较淡的日本皇室外交成为日本突破外交僵局的一张牌就显得顺理成章。对日本皇室而言,摆脱昭和“负的遗产”,这或许是一个良好的契机,但积极的皇室外交,也从另一侧面映衬出日本目前政治的贫困。

象征天皇制下的皇室外交,其作用毕竟是有限的,不分国籍、一视同仁地缅怀国内外所有战争死难者的这种立场,受害国能否接受,这留有很大的疑问。另外,本次“慰灵” 开了一个口子,今后如果战争受害者纷纷提出“日本天皇前来悼念”的要求,日本将如何来应对?今后选择何地、以及怎样开展悼念死难者的活动,就成为日本政府能否摆脱政治贫困的一块试金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