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日本如何纪念“终战”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日本人称之为“终战60周年”。那么,日本是如何纪念这段历史的呢?

在日本NHK电视台播放的纪录片中,可以领略到二战时日本国民的真实生活,那是一种全民的歇斯底里的疯狂,有全民动员的开垦运动、有全民意气昂扬的送子参军,还有全民献金运动、全民节约运动等等。1941年,日本又推出所谓“建国2600年”的盛大庆典活动,将其疯狂与无知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不像日本的教科书,可以进行羞羞答答的修改和美化,这些都是真实的历史镜头,的确让人回味那么一段惨烈的历史。但是,透过这些真实的镜头,再来听听如今日本人对其所作的评述,则明显有某种异样的感觉。

战争年代日本国民的勤奋与努力、艰难与创伤,通过纪录片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似乎就此打住了,它要告诉人们的是:战争是悲惨的,今后要避免战争悲剧的重演。但究竟是谁造成了这场浩劫,日本国民究竟在这场悲剧中充当了什么角色,这些最关键的东西却被一笔掠过了。

小泉首相在阐述参拜靖国神社的理由时,反复表白:这是对先人表示敬意,没有先人的努力就不会有日本今天的繁荣,这种参拜,坚定了追求和平、永不再战的决心。小泉的这种解释,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日本对战争问题反省的基本立场。日本天皇在每年的终战日都要出席慰灵仪式,他要对经历战争时代磨难的人们表示敬意,要告诉他们,虽然你们玉碎了,但你们的努力,与日月共辉,你们创造的事业,不会像流水般无情地消逝。

这种价值取向,表面上冠冕堂皇,甚至颇具人情味,但其导致的逻辑结果,必然是对战争罪行的轻描淡写甚至是抹杀。靖国神社内展示着十七、八岁的特攻队员临阵前写给亲人、朋友、甚至是恋人的信件,其对生命之渴望、对亲情之眷恋,的确为之动容。在这种铺垫之下,靖国神社展示场最后播放的录像带这样煽情:“把这场战争称为侵略战争是正确的吗?如果承认是这样的话,这些少年们岂不就只是像狗一样白白地牺牲?决不能承认是这样的!”由此,在这种视角之下,连侵略战争这一最低限度的事实也被无情绞杀。

中国领导人曾经说过,日本人民受军国主义之害,也是受害者,这是一种特定时代以德报怨的宽容大量的姿态,但这决不能成为“以人民的名义”逃避战争责任的避风港湾。如果以“缅怀”那个时代百姓的艰难与奋进为“主旋律”,展开60周年的纪念活动,那么,人民就将成为一道免罪符,日本就永远也不可能真正承担起反省历史的神圣职责。

确切地说,战争时代的日本国民,既是战争的受害者,同时又是战争的加害者,他们如火如荼地掀起各类全民运动,虽有受蒙蔽的一面,但在客观上是为战争的罪恶添砖加瓦。日本曾经在战后掀起过一场“一亿人总忏悔”的运动,现在看来,其反省的深度和力度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改变现有的反省视角的基础上,日本才能在深化历史认识的道路上迈开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