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微观:走向东亚共同体的两块试金石

与欧洲相比,虽然东亚国家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是,当今东亚地区也存在着当年欧洲所没有的、推动地区合作的新的推动力:(1)已经存在的其他地区合作的示范作用与“压力”;(2)20世纪90年代一再发生的地区性经济危机的教训,促使东亚各国更加重视地区经济合作的机制化;(3)环境污染、恐怖主义、海盗猖獗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加强地区合作;(4)信息化的发展为地区合作提供了新的动力;(5)相关国家需要借助地区合作的“外力”来推动国内的结构改革;(6)东方文化可望成为深化地区合作的纽带。此外,“9.11”事件发生后,国际经济合作中的安全因素受到更多关注。在一般情况下,“安全性”与人流、物流所需经过的“距离”成反比,由于地理邻近带来的人员往来与物资移动的便捷显然有利于减少人流与物流途中的危险因素,更有利于保证跨国生产和经营活动的安全。这意味着由于交通发达而被日益忽视的地理距离因素的重要性再次上升,地区经济结合的好处将更加受到青睐。

在中日韩、“10+3”等多国或地区合作中,中日双方在地区与国际事务中的共同利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然而,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摩擦不断,特别是以靖国神社问题为焦点的历史问题,致使两国首脑互访已经中断三年多。中日双方能否做到一方面认真解决相关各国在历史观问题等方面的分歧,共同做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另一方面采取“多边高于双边、地区高于双边”的方针,不把双边分歧带入多边或地区合作,不因为双边分歧而影响多边与地区合作,成为两国对建立东亚共同体是否有诚意的第一块试金石。

需要指出,小泉首相在历史问题上持强硬态度势将损害日本的国家利益,如果日本政治进一步右倾化,对东亚地区合作乃至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很不利的。

从地缘角度来说,美国是区外国家,但作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一直是影响东亚地区格局的重要因素,应该承认,东亚地区格局的美国因素是一个客观存在,然而,关键在于东亚各国如何对待这个因素。首先,东北亚地区应该注意消除“冷战思维”,特别是日本等国需要认识到与美国的双边同盟关系在应对东亚现实的安全问题方面的局限性,不过度倚重双边军事同盟,而与东亚各国共同建立不针对第三方的、非军事同盟性的多边安全体制。

日本作为本地区的一个大国,应该注意使《日美安保条约》不具有任何直接、间接针对中国的成分。与此同时,本地区的大国、强国应该“言行一致”地向地区内的其他国家乃至世界表明其坚持“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的不变的国家意志和决心。

目前地区内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各自国家同美国的关系,在承认这种现状的同时,地区内国家能否更加重视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比如,在中日美三边关系上,中日两国都很重视发展对美关系(尽管程度有所不同),但需要防止出现对两国相互关系采取“等而下之”的轻视态度。

针对美国在事关地区乃至全球安全的重大问题上的某些“单边主义”行径,东亚应该发出体现本地区共同利益的声音,目前这个声音太弱。总之,这些问题是检验东亚各国在安全方面建立东亚共同体是否有诚意的第二块试金石。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