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中日竞争扩展到宇宙开发层面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近来完成一份《中期汇总方案》,透露出日本今后几十年内宇宙开发的长远规划。其核心内容是要在月球表面建立无人太空基地,并计划用30到50年时间,在比月球更遥远的地方构筑“深层空间站”。

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份带有点雄心壮志的宇宙开发计划。随着美国探月计划的提出,欧洲、中国、印度等航天大国都已揭开了新一轮探月之旅的序幕,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在这方面希望有所突破,这也在情理之中。

但应当看到,日本决策层的视野,绝非仅仅局限于单纯的宇宙科技开发。宇宙空间技术,涉及到高精端的军事技术,谁把握领先,谁就掌控主动权。冷战时代美苏的争霸,首先就是围绕着空间技术的综合国力大比拼。中国能够迈向国际政治大国的行列,与卫星上天、两弹开花有密切的关联。

日本何尝不懂得这方面的道理,早在1970年,它就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此后相当长时间内,日本一直处于国际航天业的前列。进入上世纪90年代,日本又率先掀起第二轮的探月热潮,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3个探测月球的国家。

但日本在宇宙开发上的行动空间曾受到极大的限制,在日本和平宪法的基本框架下,日本无法在军工领域内施展身手,它的宇宙开发计划,在无形中替美国作“嫁衣”。丧失了最核心的军备竞争性质,日本的宇宙开发事业可以说丧失了最基本的原动力。同时,在最关键的财力支持方面也变得捉襟见肘。其直接后果是日本在火箭升空和卫星发射方面接踵而至的大失败,令日本航天业颜面扫地、信誉丢尽。

中国载人飞船“嫦娥”号的上天,给了日本巨大的刺激,作为“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在宇宙开发方面的迅猛发展,令日本深深感到其已落下后手。从外部环境来说,在美国的默认甚至纵容之下,日本在武器开发和输出等规制方面正逐步摆脱和平宪法的约束,这无疑为日本军工企业积极投身这一领域注入了一剂“强心药”。

长期以来,日本对宇宙开发的规划一直表现得十分低调,这固然与其接连不断的“失败阴影”有密切关系,但更多的是为了避免给外界落下日本积极开发高尖端武器技术的话柄。这次日本一反常态,将其宇宙开发的长远规划高调推出,实在是值得玩味。

这表明,日本今后将抛弃过去那种羞羞答答、欲做还休的手法,放开胆子倾其全力以求一搏。这种做法,可以说是日本走向“普通国家”道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这个潜在的政治大国迈向有实力的政治大国的一道“杀手锏”,而其背后的竞争“假想敌”就是中国。由此,21世纪中日两国围绕东亚地区政治主导权的竞争,在能源开发、安全、领土、台湾等各个领域的全面竞争外,又增添了宇宙开发这一项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