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视点:中日政治关系僵局难破

近一个多月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中日关系,随着小泉首相“抵抗到底”的不妥协态度,终于牌局洗净,两国政治关系低迷的长期化趋势,已成定局。

靖国神社参拜问题,成为中日关系无法绕过的死结。本来10月9日,中日外长的越南河内会谈,基本上已敲定11月在APEC会谈上中日首脑会谈的框架,国际舆论也都密切关注小泉会带上什么新的礼物重构两国关系。但小泉似乎已等不到那一天,他公开摊牌:“我知道,对于中国而言,参拜活动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我很疑惑,由于对于祭典死者的看法不同而被人说成不妥当的,于是我就该顺从地表示‘是的’吗?”在谈及建立没有宗教色彩的国立追悼设施问题时,小泉更是干脆地说,即便建立这样的设施也代替不了靖国神社。

在这样一个微妙的关键时刻,小泉在公开场合如此“鲜明”地表明自己的立场,这实在是很不给中国面子,甚至带有某种挑衅的色彩。小泉的潜台词是中国干涉他的内政,同时,在国立追悼设施问题上,小泉是拒绝了中国提出的妥协方案。

中国驻日大使王毅在10月7日与民主党代表冈田面会时,曾指出:中国并不把个人参拜当作问题,A级战犯合祀才是本质的问题。王毅的讲话在某种程度上透露出中国方面的一些新思路。日本政界有许多要人,为绕开靖国神社参拜这个难题,曾提出“分祀”的主张,并进行过长时间的论证。中国国内,对“分祀”这一问题,认识并不是太一致。强硬立场的主张认为:将A级战犯的牌位移至别处供奉,并不说明移走了靖国神社内一切战犯的牌位。再者,即便换了地方,日本政府仍然以国家的名义供奉战犯,其效果依旧是换汤不换药。因此,江泽民时代,中国对“分祀”问题基本上抱静观的消极态度。王毅这次主动暗示“分祀”问题,说明中国正视历史和政治现实,在可操作性的基础上,积极探寻中日双方的妥协点,这不仅仅是给小泉一个面子、一个台阶,同时也想在这个问题上达成某种“双赢”的局面。胡锦涛在去年5月中日首脑会谈之际,曾非常坦率地对小泉直言:“中日双方的人民已经能够超越过去的历史了。但是在靖国神社问题上,因为有A级战犯,中国人民无论如何在感情上难以接受。”中国这次暗示“分祀”的解决方法,可以说是走到了让步的极限。

小泉似乎并不想给中国面子,他一反日本人做事暧昧的原则,回答得干脆利落,这实际上关闭了突破中日关系僵局的大门。小泉的我行我素,当然也有其自身的算计。他坚决抵抗的做法是其一贯的执政风格。无论是自民党的人事还是日本内政外交,小泉都有一杆子走到底的“耍酷”玩法。特别是在日本整体走向保守化的今天,小泉牺牲中日关系一意抗衡中国的做法,为他赢得不少支持率。

但更重要的症结是,小泉根本就没有诚意在靖国神社问题上作哪怕是表面上的让步。胡温体制成立以来,曾对日本要求的第三国会谈基本上持积极态度,但见面之后小泉参拜情结依旧,这不仅激怒中国领导人,而且这种不讲信用的做法对小泉自身的形象也不利。因此,这回小泉是吸取教训,定下基调,主动出击,指责中国方面不能理解和宽容日本人的追悼死者的方式。这样,将这个烫手的球抛向中国一边。因为10月9日两国外长会谈已基本敲定11月份的首脑会谈,如果中方态度硬化,拒绝与小泉见面,那么,小泉就有了“声讨”中国的话柄。自民党的后起之秀、干事长代理安倍晋三为小泉的策略预埋了一个绝妙的注脚。安倍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公开表示,中国应该采取主动改善中日关系,并声称中国拒绝展开首脑会议显示中国并不成熟。安倍的表态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小泉的最真实算计,即要求中国在承认现状的前提下,或者说绕过参拜问题坐下来和日本谈,否则一顶“不成熟国家”的大帽子就压上来。

小泉这套转守为攻的策略的确给中国领导人出了个大难题,今后中国方面如何出牌,令人关注。但王毅已明确亮出了中国的底牌:靖国神社问题是个严肃的外交问题,处理不好会动摇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按照这个架势,合理的推演是,中国将彻底放弃对小泉的任何政治幻想,今后可能会采取一些别的渠道开展对日工作,但在小泉首相任内,中日政治关系的低迷已成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