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飘去来

上海人以海派文化自居,上海也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在接纳着整个世界,正在如火如荼举办着的上海国际艺术节——美国百老汇歌舞的精彩亮相、爱尔兰踢踏舞的震撼效果、泰国皇家剧团的专场献艺,还有日本歌舞伎柔美的大和文化再现等等,无不在使上海人大开眼界、如醉如痴的同时,也在走马灯般的享受并认同着各国文化。而从日本真锅咖啡进入上海的成功,到美国星巴克大举涌入申城的四面开花的局面形成,以至现在台湾、香港茶餐厅等的牢牢立足沪上,这些无时不都在改变着上海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尚有洋快餐如麦当劳、肯德鸡、必胜客之辈,在上海收获着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使上海人的食文化从青少年时代开始就彻底的改变着。另一方面,据市府公布,外企在上海正以每天注册1.5家的速度递增着,这也使上海年轻人的择业有了更大的选择机会。而这些外资、合资企业的洋式企业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申城的“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们的工作作风、思维模式,使得他(她)们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国际化。过去以上海人自居傲视全国的现象,得以进一步进化为以上海人自居傲视整个地球村的现象。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随着他(她)们吃穿用等的洋化,他(她)们身上的上海中国特色正在悄然淡去……

笔者所在公司是一家国内企业排行榜上百强内排在第十位的综合大型企业,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果是外企或合资企业倒也罢了,完全内资的一个企业,公司内部员工竟然每人都有一个英文名字。笔者花了半个月的时间,还未能完全把人和名字对上号,因为先要记住他(她)们蹩脚的英文名字,再从脑子里转换成中文,然后再按脸谱对上去。有点烦却又无奈,又不能不记住这些英文名字,因为在公司里互相打招呼,都是直呼英文名字的。刚进公司那会儿,笔者还真的被这气势唬住了,你想啊,连帮笔者打扫卫生倒咖啡的阿姨笔者都要叫她珍妮,英文普及率可想而知啦。其实不然,渐渐地笔者发现,除了英文名字他(她)们叫得熟练无比之外,其余的几乎都是虎头蛇尾,用他(她)们自己的话说,叫做新洋泾浜上海人。简直让人哭笑不得。

有一天,笔者从房间走出,一边走一边签一份文件打算交给秘书安蒂小姐处理。谁知,正碰上这位三十大几的秘书小姐刚到,随着一声“毛宁”,据说是“毛宁”迷的这位安蒂小姐一屁股陷进椅子的同时,又大声的来了句“哇塞”。其声音之大,吓得笔者签字的手一抖,本来很完美的最后一笔,竟然上扬,翘起了一个示威性的尾巴。而该文件又是要交由她传真给集团董事长的,在董事长面前来这么一个跋扈的签名,却非余之所愿也。可悲的是,直到今日,笔者也没搞懂,这位“白骨精”的那句“哇塞”,究竟是想说太累了,还是想说太舒服了,拟或是什么也不是,就是想来句洋文。公司员工交流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说的几句话里,必有一个英语单词,否则,就好象自己不够白领一般。洋风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如果从吃的方面看,八十年代末,粤菜主打上海,九十年代初,杭帮菜又红了一阵子,而至九十年代中期,潮洲菜也曾风行一时。到了九十年代末,火锅川菜就是申城上下一片红了。那么,从九十年代末到今天,上海的青年人和白领们又在吃什么呢?据笔者了解,他(她)们谈论更多的却是美罗城的斗牛士牛排、衡山路美国星期五餐厅之类的了。当然,偶尔也会约三两好友,喝点日本清酒或来顿韩国烧烤,哪怕就是比较冷门的越南菜、墨西哥菜,对他(她)们来讲,也不陌生。肯德鸡、必胜客的终日熙熙攘攘,就更不用多说了。

再说到穿,POLO、鳄鱼业已过时,巴柏莉、爵士丹尼已成为申城潇洒一族的新宠。手中包更是古奇、LV争相斗富。尤其是新新人类们的黄毛褐发、鼻子穿环等等。日本的新新人类们是如何渐渐失去大和文化的,那么,上海的新新人类们也就在如何的渐渐失去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特色了。

正要结束本文之际,又听公司人讲,现在上海的幼儿园小朋友也都流行用英文名字了,尤其是有些小朋友回家后会郑重其事的告诉父母,以后在家里也要叫他(她)们英文名字。呜呼!流行的东西究竟好不好,且待时光论证,后人评说吧。(本文作者系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