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景谈天:“斤八不违”是怎样练成的

津巴布韦乃国名,本文所说的“斤八不违”,不过是一些经常夸耀自己“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李白们,取津巴布韦之谐音,对自己酒量的牛皮吹法用语而已。

说到酒,其实,酒具体产生于何时,现在已无从可考。由《战国策·魏策》可知,禹王时期,就有仪狄造酒的传说;民间亦有夏代的杜康才是造酒业的鼻祖之说法;而少数民族如傈族、佤族、彝族等自古亦有酿造米酒的记载。由此可见,酒是中华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系统,当属无误。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齐威王曾问淳于能饮多少酒才醉,后者答道:我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要看场合。朝廷赐酒,战战兢兢,一斗就醉,正规宾客应酬,两斗而已;如果不拘礼节,男女同席,放浪形骸,堂上灭烛,这时心花怒放,能饮一石。酒仙李白也是时时以“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饮三百杯”、“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自娱,其名言更是“将进酒,杯莫停”。现代人亦不逊色,山东人宴席上的主陪副陪次陪制,不知喝破了多少人的苦胆,而东北酒桌上不停的“走一个(干一杯)”,那更绝对是让客人酒走人难走。而从世界范围来看,白种人又比黄种人酒量大,而犹以俄罗斯人、蒙古人为最,事实上,确实有人喝酒如喝水,不知道什么叫醉,有的人喝一丁点酒就面红耳赤“月朦胧鸟朦胧”的胡言乱语起来,也有的人坚持酒量是练出来的主张。那么,是真如古人所说的“酒有别肠,不可以肌体论”的酒量是天生的说法正确呢?还是酒量是练出来的说法正确呢?

其实,一个人酒量的大小,是和他的胃和肝脏所能分泌出的一种分解酒中酒精的称为酶的数量成正比的,酒喝下去后,其中95%的酒精是在肝脏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换言之,就是体中这种能分解酒精的酶的数量越多,分解酒精的能力也就越强,酒量也就越大,反之,体内缺少这种酶的人,分解酒精的能力就弱,酒量自然也就小。可见,决定酒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是体内分泌分解酒精的酶的能力的大小,而酶分泌多少的能力是先天遗传因素决定的,因此,说一个人能喝酒是天生的,此言不虚。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那就是,碰到喜事或好友相聚,往往开怀畅饮亦毫无醉意,典型的“人逢知己千杯少”,而当心烦意乱时,平时能喝半斤的兴许喝二两就醉了,这其实是受情绪影响之故,而情绪之所以能影响到酒量,是因为情绪能影响到体内酶的活性之缘故,也就是说,人的情绪好时,分解酒精的酶的活性高,人就能多喝几杯。情绪不佳时,这种酶的活性低,人自然就会出现舌头发硬头重脚轻的醉酒现象。

人的酒量,还与人的生物钟有关,通常,人体内的新陈代谢及酶的活性等,在二十四小时内同样是有高潮、低潮和时间性的,如人体的新陈代谢率是上午最高,下午次之,晚上最低的。人们把人体内这种随白昼黑夜有节律的变化称为生物钟,体内分解酒精的酶的活性也是一种生物钟现象,上午、中午体内酶的活性低,晚上则偏高,所以,喝酒的地球人都知道,中午喝酒易醉,而晚上则能多贪两杯。

酒量与年龄也有很大关系,平均对每个人来说,年轻时酒量最大,因为年轻人体内分泌酶的能力最强,酶的活性也最高,但人到中年以后,体内分泌这种酶的能力与酶的活性都会下降,所以,中老年人喝酒,切记决不能自恃年轻时的酒量而不加节制,导致伤身损命。

酒量亦男女有别,通常,男性体内所分泌的酶普遍高于女性,所以一般情况下,男性的酒量大于女性,但确实有些女性饮酒之豪迈,连男人都自愧弗如,但这纯属个别现象。

总的来说,酒量因人而异,经过锻炼也能有所提高,但决不会越练越能喝,李白的诗虽好,然酒后的醉话千万莫信之。酒之烈,“猛虎一杯山中醉 蛟龙两盏海底眠”的绝对儿已时时在告诫我们,喝酒莫逞匹夫之勇。古人云:“一杯两杯人吃酒,三杯四杯酒吃酒,九杯十杯酒吃人”。千万别听李白吹牛,“斤八不违”是练不成的。(本文作者系文学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