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不应以“勉强”心态对待外籍劳工

在日本的街道上,可以看到菲律宾的工人、欧美的英语教师,印度人的餐馆、土耳其人的雪糕店和以色列人的珠宝店……来自其他民族的人如此之多,以至于许多人都被欺骗——日本,是一个对外籍人十分友好的社会。

事实并非这样。在对待外籍劳工的问题上,日本一直是屡获差评的一个国家。近来,不少媒体再次翻出日本政府与日裔拉丁美洲人几年前的“旧账”,批评日本政府对待外籍劳工的“怠慢”,引起了广泛关注。

日本和日裔拉美人到底有怎样的“旧账”呢?上世纪90年代,日本工业发展迅速。日本政府为弥补劳动力缺口,对在拉美的日本人后裔提供了特别签证,允许他们到日本工作。2009年,已在日本定居的日裔巴西、秘鲁人达到了36万6千人,为日本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数量。

然而,自2008年经济危机后,日本与日裔拉美人的关系开始恶化。为了减少经济危机对日本本国国民的冲击,日本政府以提供返国旅费和补助金为条件,换取在日的拉美蓝领工人离开日本。且如无允许,不得返回。条款之下,约2万日裔拉美人离开了日本。

四年以前,日本政府曾承诺,将在未来三年左右,根据届时的经济状况,决定是否允许这批返国工人再次回到日本。如今,四年半过去,早该兑现的承诺仍旧“杳无音信”。日本政府对待被“逐客令”请走的日裔拉美人显然是“弃如敝屣”。这正是外界再次批评日本政府的原因所在。

对日裔拉美人的过河拆桥固然有失风度,然而日本更应反思的,却是包藏在内的一种“勉强”心态:不乐意吸纳外籍劳工成为社会一部分。这种心态不仅使外籍劳工倍感心寒,更是日本给自己埋下的“陷阱”。

首先,日本的“勉强”心态使外籍劳工怨声载道。日本为外籍劳工开设的语言和就业技能培训项目十分有限。因此,相当数量的在日日裔拉美人的孩子都因为语言障碍跟不上班级进度而在中学时期选择辍学;没有知识和技能,他们中的多数人也只能干“脏、累、差”的工作。外籍劳工对这种状况颇有怨言。

此外,可以肯定的是,日本如果不改变这种“勉强”心态,是会进入一个难以持续发展的社会阶段的。难以持续发展的矛盾,主要是由外籍工人的知识与技能的缺乏及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和老龄人口增多而缺乏劳动力组成的。纵然,日本政府和企业希望通过鼓励女性和高龄人口参与工作成为劳动力的一部分,可是照日本的劳动力减少的速度来看,这些努力却难以“螳臂当车”。

最后,日本的“勉强”心态也会导致企业和高技术人才的疏离。日本企业中,不少都正寻找一个更适合发展的中心城市。举例来说,已有不少投资银行转向了香港和新加坡等城市。相对来说,这些城市对“移民”态度更友好,当地人英语水平更优秀,移民政策也更吸引人。

总而言之,不改变对待外籍劳工的“勉强”心态,不仅得到一个“不友好”的坏名声,更会使日本在发展道路上处于不利的地位。或者,在将外籍劳工当作缓冲日本国内就业情况的劳动者同时,更应将他们作为日本社会的必要部分来看待和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