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日关系仍然表现出很强的不稳定性。回顾历史,2006年安倍晋三上台后,结束了小泉对华的不友好态度,双方国家领导人开始破冰互访,中日交流和中日关系逐步回暖。2007年和2008年,温家宝总理和胡锦涛主席先后成功访问日本,两国各领域、各层次的定期交流机制逐步恢复正轨。2010年起,随着钓鱼岛撞船事件、钓鱼岛国有化等问题不断发酵,中日关系再次陷入低谷。
在钓鱼岛海域,中国海监船和日本海上保安厅船只已经多次出现对立,各方都在担心擦枪走火。中日双方都不愿打响“第一枪”。但是,从以往的很多战争来看,“第一枪”的认定是很困难的,往往各执一词。在钓鱼岛争端的紧张局势没有完全缓和之际,中日关系急需“大智慧”,从根本上解决两国间的紧张局势。
几千年来,中日关系复杂曲折,但友好交流是主流。周恩来用“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来概括两国关系。战后60多年来,在中日关系的关键阶段,中国都拿出了影响深远的“大智慧”。
第一个大智慧是中国的对日“二分法”。所谓对日二分法,就是出将“对华不友好的少数人”与“对华友好的大多数人”区别看待的思想。中国的对日“二分法”思想在历史上被多次应用,并取得很好的效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历史问题上果断采取“二分法”,认为日本在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主要由日本军国主义者负责,日本广大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这种“二分法”思想不但推动两国关系逐渐正常化,并且在当前的中日关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二个大智慧是围绕领土争端提出的“搁置争议”策略。这个策略不仅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争取了和平的周边环境,也为日本打开中国市场成为可能。具体到钓鱼岛争端,在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和1978年邓小平访日时,中国都运用了“搁置争议”的智慧。这个策略在过去三四十年中的确发挥了巨大作用,而在当前已经受到挑战:日本部分势力完全不承认钓鱼岛领土“存在争端”;而中国不少人也认为,钓鱼岛问题不应继续“搁置”下去。在这种背景下,中日之间亟需新的大智慧来破解两国面临的难题。
必须认识到,上述两个大智慧都主要是由中方提出并主导的,且有明显的“不战”思想,这也是中国“以和为贵”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新形势下,不仅中国,日本也要拿出具有战略性的新的大智慧来破解中日难题。
笔者认为,中日关系今天需要第三个大智慧,也许应该是“中日不再战”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安倍除了推动修宪要删不战条款外,在今年的“终战纪念日”上的讲话没有提及日本的侵略责任,也没有提及坚持“不战誓言”。纵观近年来日本首相“终战纪念日”讲话,这还是第一次。在这种背景下,中日双方在钓鱼岛海域的争端就显得更加剑拔弩张,甚至出现了一些军备竞赛的行为。最近,中国外长王毅在布鲁金斯学会的演讲中曾说,战争没有出路,中美将建设“不冲突、不对抗”新型大国关系。在中日两国之间建设“不冲突、不对抗”的关系,还显得遥不可及。现在,是需要日本政府为改善中日关系拿出大智慧的时候了。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3/5 |
|
![]() |
2025/2/19 |
|
![]() |
2025/2/18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