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紧张背景下中日更需“多轨外交”

8月15日,日本一批内阁成员和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让中日关系再遭打击。钓鱼岛撞船、钓鱼岛国有化……近两年来,中日关系急转直下,由“政冷经热”向“政冷经冷”发展,民间交流也受到很大影响。笔者认为,在当前两国关系紧张的背景下,快速回复国家层面的首脑外交存在困难,但两国应从政党外交、地方外交、民间外交等多方面,努力开展“多轨外交”,给中日关系的未来留下一些回旋的余地。

首脑外交难开展。以往的历史经验多次证明,在中日关系紧张的时候,两国首脑很难开展任何形式的交流,甚至在多边场合都对对方视而不见。2012年11月,在亚欧峰会上中国总理温家宝与日本首相野田佳彦擦肩而过、视而不见。不只是两国首脑,就是外交部长也相互视而不见,2013年6月30日,在东盟和中、日、韩三国外长外交上,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和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擦肩而过、视而不见。在三天的会议中,王毅与多个国家的外长等单独正式会谈,唯独撇开了日本外相。此前的7月26日,安倍曾在新加坡喊话,希望与中国举行首脑会谈,后又散布“日中首脑会谈的日子不会太远”的舆论。但中国媒体普遍批判安倍的虚伪性和两面性,首脑会谈并不具备合适的舆论环境。

政党外交应继续。据日本共同社报道,日本公明党党首山口那津男9月将访美,并希望修复中日关系。他强调,“公明党在对华关系方面一直肩负着特别的作用”。的确,在今年1月中日关系也很紧张的时候,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山口那津男,山口还向习近平转交了安倍的亲笔信。作为与自民党联合执政的政党,公明党党首访华曾让中日关系展现一线光明。此后,日本自民党副总裁高村正彦也高调表达访华意愿,但终未成行。我们应当看到,日本朝野各政党中,对华友好人士大有人在,应加强政党外交,为改善两国关系创造条件。

地方外交不可断。中日地方外交有悠久的传统。早在1973年,在周恩来的直接关怀下,中国的天津市和日本的神户市就正式缔结为友好城市,这是中国与外国缔结的第一对友好城市。40年来,中日友城的数量已达251对,位于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城数量之最。在中国与国外缔结的友好城市中,日本的友好城市最早也最多。2010年,在中日关系因撞船事件陷入低谷时,扬州市与日本文化厅、奈良县政府共同举办了日本东大寺鉴真坐像“回扬省亲”活动,受到中日双方高度肯定。两国的地方交流与领土争端等问题一般没有直接联系,地方交流不但不会损害国家利益,还能为今后促进两国关系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这种地方交流活动不应被中断。

民间外交应加强。中日两国关系走过一段漫长的“以民促官”的道路,多年民间交流的积累才最终实现了两国的邦交正常化。当时的“以民促官”策略之所以能奏效,其背后是中国长期奉行的“二分法”战略,认为日本在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主要由日本军国主义者负责,日本广大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这种“二分法”思想不但推动两国关系逐渐正常化,并且在当前的中日关系中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领土争端背景下,“二分法”策略应该继续坚持,民间交流的大门不应被关上。(作者系察哈尔学会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