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作家群“拆解”中日误解功不可没

明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将走进第四十个年头。近年来,中日关系发展经过了风风雨雨、曲曲折折,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两国误解太多,理解太难。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敞开国门,中日两国交流日益频繁,在日华侨华人数量如今也近百万。但时,中日两国的误解和摩擦并未因此减少,反呈增加趋势。所以,如何“拆解”误会,减少摩擦,已经成为中日间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有中日两国“同文同源”之说,认为日本传承了中国的文化,日本文化不过是中国文化的“微缩版”而已。事实上,这种说法是经不住推敲,并且是误人害人的。

在国内,对日本抱有一些偏见尚可理解,毕竟地理的距离产生知识的距离。但是,一些多年在日本的华侨华人对日本社会的理解也存偏差。这些作为离日本 “最近的一批人”,为何不能真正理解日本,同时还 “以讹传讹”,甚至将有“偏差”的日本形象传回国内呢。近日,在东京举办的华人作家作品研讨会上,著名的“知日”华人作家李长声一针见血的指出,所以如此,是因为很多在日华侨华人没有接触到“真正的日本人”,而且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他们平时不读书不看报,没有对日本的各种现象进行过认真的思考。好在这种状况正在转变,其表现之一是一批新华侨华人作家在国内出版了大量书籍介绍给国人,试图讲解日本的“原生态”。应该说,这样一个特殊作家群的出现,对“拆解”中日之间的各种误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作品的“作家群”来看,他们都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走出国门的新华侨华人。当年,他们负笈东瀛,艰苦打拼,从日本的基层社会崛起,到今天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种以“新华侨华人群”为代表作品的大量涌现,是中国文化史、日本文化史、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未曾出现过的。所以,这些可谓“特殊的作家群”是值得重视的。

其次,众所周知,民国时期戴季陶的《日本论》,曾经试图引导国人深刻地认识日本。他曾经指出,日本人把中国放在手术台上,不知道解剖了几百遍,但中国人始终看不起日本人的方式而忽略、或者说无视对日本的研究。其实,这种现象至今仍存在。所不同的是,今天中国大陆虽然不时地有一些关于介绍、评价日本的书籍出现,但在相当程度上是抱着民族主义的立场,有时甚至使用“愤青”的表现形式进行写作,缺乏对日本客观、深入的评述,甚至误导读者。相比之下,在日本的“新华侨华人作者群”,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结合读书学习的体会,能够冷静、客观地介绍日本,把“原生态”的日本形象传递给了国人。虽然这是件极其不易之事,但他们一直在为此努力。

第三,“新华侨华人作家群”的出现,不仅是一个小小的文化族群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接连不断地在中国大陆问世的作品,对于促进中日两国国民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沟通感情、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