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东京参加中日韩峰会期间,不仅拨冗前往日本地震灾区宫城县、福岛县看望灾民,还多次表示“中方愿派遣灾后重建考察团和贸易投资促进代表团访日”。始终关注着温家宝总理日本之行的日本亚洲投资株式会社(JAIC)社长松本守祥表示:“作为一个日本人,我感受到中国总理的人格魅力,也意识到日中两国经济关系将出现新的变化。”6月21日下午,《日本新华侨报》对具有30年丰富海外投资经验的日本亚洲投资株式会社松本守祥社长进行了专访。
感谢温家宝总理灾区之行
《日本新华侨报》:不久前,中国总理温家宝走访日本地震灾区,看望了那里的灾民,许多日本国民为此深受感动。同时,温家宝总理表示,2010年中日贸易额接近30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但是,温家宝总理也说到中日都是世界前十位贸易大国,两国间贸易额仅占两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1%左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样,就有媒体分析说中国企业将出现在震后并购日本企业的热潮,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松本守祥:首先,作为一个普通的日本人来说,我要向中国温家宝总理表示感谢。在人类历史上罕见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仅仅两个多月后,中国总理就走进日本灾区,对那里受灾的民众表示慰问,还一再表示将全力为灾区复兴提供支持和援助,这都让我们深受鼓舞。
三年前,也就是2008年,中国发生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时候,我们公司曾捐出1000万日元支援那里的灾区。说实话,这次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以后,许多日本人没料到中国会给日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帮助,我印象比较深的是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以后,中国机械制造商——三一重工向日本无偿提供特制泵车以及相关器材,被派遣到日本的技术者不顾余震危险,坚持留在日本培训作业人员,这是一种付出生命代价的援助。温家宝总理亲自到日本的灾区,他说:“在自然灾害面前,全人类是一个共同体,我们需要相互帮助、相互支持,同舟共济。”这些话真的是催人泪下。温家宝总理还用诗一般的语言讲:“花还会再开。还会开得更美。”这些,都让日本人感到温家宝总理不愧是一位赢得13亿国民支持的领导人。
是的,我也注意到温家宝总理说“中方愿派遣灾后重建考察团和贸易投资促进代表团访日”,这对东日本地震灾区来说,是一个“利好”消息。至于一些媒体分析说将出现中国企业并购日本企业的热潮,我个人想说,那么多日本中小企业都在震后被海啸后冲垮了,这个时候如果还能够凭借技术与中国合作,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并购经济从来就不是一种简单的“吞并经济”,而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 “双赢经济”。如果将此看为日中经济关系变化的一个先兆,我是赞成的。
并购经济是一种“双赢经济”
《日本新华侨报》:你刚才谈到并购经济实际是一种“双赢经济”,这个分析很有意思。毋庸讳言,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大陆改革开放走到今天,表现最为明显的还是日本企业并购中国企业。但是,现在也出现了中国企业并购日本企业的事情。可是,日本社会对此好像有一种比较强烈的心理抵触感,媒体上常常出现“中国要买下日本……”之类的报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松本守祥: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方面看。第一,以往,日本企业常常并购中国企业,那既是日本经济发展具有实力的表现,同时也是日本经济寻求海外发展的一种途径。比如说在制造业上,日本就是一个成本很高的国家,上个世纪80年代广场协议以后出现日元升值,制造业在日本发展渐渐变得困难起来,不得不走出日本向外寻求发展,也就出现了许多日本企业并购他国企业的事情。第二,现在中国经过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积蓄了资本,同时日本一部分中小企业虽然掌握着技术,但市场份额正在被国际化潮流淘汰,作为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方式,就势必会出现中国企业并购日本企业的事情。这是一种市场经济下的市场运作,是谁都清楚的。第三,至于说到有一些日本人的本能的抵触感,我认为他们也不是完全出于恶意,有的可能是担心出现“日本空洞化”的现象,缺乏对国际化潮流下经营环境变化的深刻认识。
我们作为一家从事投资的公司,就希望能够在更多地掌握失败案例并且创造成功关键的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帮助日中两国有实力的中小企业促成相互之间的投资、合作、并购,创造新的双赢局面。我还想说,并购企业,在开始的时候会有一种救济的色彩,但是,在这种并购带来双赢的结果以后,人们的看法也就会转变。
中国并购日本企业也需要本土化
《日本新华侨报》:对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并购问题,也有专家建议应该汲取日本泡沫经济时代的沉重教训,不要盲目行动,你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时应该注意一些什么?
松本守祥:我认为这个看法是正确的,也是值得注意的。不久前,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会长在谈到中国企业到日本从事并购的时候,也谈到希望“慢慢地来”。我理解,这个“慢慢地来”并不是一种拒绝,而是一种善意,希望中国企业不是蜂拥而上,而是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扎实。
中国企业并购日本企业后,也存在着一个如何管理、如何用人和如何遵守当地法律以及商业习惯的问题。比如说,日本企业到中国去并购企业,然后如果完全把日本那套搬到中国去,让中国人按照日本企业的做法生搬硬套,就会出现问题。同样,中国企业并购或者参股日本企业,其技术和生产据点仍在日本,那就必须很好地使用日本员工,而不是简单地把中国企业成功的事例移植到日本。只有这样,这些商品的品牌以及生产技术才会逐渐成为自己的东西。
一句话,中国企业到日本来,为了取得成功,也面临着一个“本土化”的问题。
启用华人员工和学习中文的战略
《日本新华侨报》:我了解到贵集团公司里面有21名中国人员工。你认为这些中国人员工在中日两国并购经济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他们还需要努力学习些什么?
松本守祥:的确,回顾这二三十年在海外包括中国开展事业的经历,我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无论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关于如何沟通,都是不太顺利。在我看来,从事并购经济,最重要的不是并购的过程,而是并购以后的运作和发展。在这种时候,如果不相信被并购企业所在国的人,即使把企业并购在手了,也很难获得成功。在我们公司也同样,我们所需要的中国人员工不是一般的翻译,而是具有团队协作、创造实干精神的中国专业人员,这是最不可缺的。
其实,企业的国际化也是伴随着员工的多国籍化而实现的。用浅显的日本式的表达方式来说,那就是“公司总部有多少外国人”。从这个角度来说,日本在亚洲范围内还是一个国际化落后的国家,还有许多需要努力的地方。我们呢,也认识到了这一点,目前公司包括我这位社长在内,有三成以上的日本员工都正在学习中文。这也是我们公司的国际人才战略之一。
代表日本企业走向的中国布局
《日本新华侨报》:我知道你在美国从事过多年风险投资和PE工作,现在又主要面向中国从事创业投资、PE和并购事业。你认为自己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是什么?
松本守祥:我们日本亚洲投资公司成立于1981年,是以培养新产业和支援产业活性化为经营理念的,希望通过资本运作致力于日本和亚洲各国的投资交流活动。其实,就是我们JAIC这样的公司,也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些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地球越变越小,国与国之间需要更多跨越国境的企业合作。现在,我们公司在中国区拥有中国法人日亚投资咨询(上海)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沈阳、天津、香港、台北都有分公司或事务所,应该说这样的日本投资公司还是不多的。由此,可以看出我们公司的战略布局以及今后的战略发展方向。我想强调,我们的这种做法,也许是代表着一些日本企业的未来走向的。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4/11 |
|
![]() |
2025/3/24 |
|
![]() |
2025/2/19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
|
![]() |
20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