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制造业的海外转移苗头日益呈现。据媒体报道,马来西亚、印尼、中国台湾,这些中国邻近的国家和地区都将在这次产业大转移中受益。尼康等日本电子产品制造商已经明确表态将在东南亚某些区域增加产能。可是,作为日本海外最大的产品销售市场,中国内地却被有选择地避开。这种情况值得关注。
从目前来看,向海外转移产业技术已经成为很多日本企业的想法。“日本制造”久负盛名,其特色就是擅长制造位于全球产业链源头的中间产品和资本产品,拥有基本零部件、材料及制造机械的尖端产业集群。日本有成千上万家能几十年如一日、甚至代代相传地钻研某个狭窄的专门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不少中小企业能制造任何其他企业都做不出来的产品,甚至在某些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等中间产品方面在世界市场上占很大比例,不少企业因而被称为“only one”(仅此一家)企业。它们的核心技术产品难以取代,自然使日本国内外很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的高技术企业震后面临断货、涨价等问题。以汽车、半导体和电机为代表的日本制造业的许多企业,至今仍全部或部分被迫停产。
与此同时,日本地震发生后余震不断,专家估计余震有可能持续多年。为此,日本不少企业将不得不对原有产业布局进行反思,考虑将原来为防止“技术外流”而没有转移到国外的部分生产据点向国外转移。
考虑到技术因素、靠近市场需求等原因,中国最有可能会成为日本产业转移的对象。但出于对技术外流中国的担心,日本选择尽量绕开中国内地进行新的产业布局。不过,恰恰也是因为日本在震后对中国经济的依赖性加强,日本企业不能失去中国市场,只好选择围绕中国周边布局。
因此,应该认识到,战后日本创造的现代工业技术文明名冠全球,如果能适当吸收引进,是加快我国产业升级的积极因素。尽管日本有所顾虑,但其海外转移将成为趋势,积极从中寻找机会是“中国制造”实现升级的重要途径。对于困扰中的日本企业,中国应为它们提供安全、宜居的生存空间和生产环境,着重推介中国市场,吸引它们向中国转移生产据点。当然,中国也可加大对日本直接投资,并购一些日本中小企业。
不过,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需要从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调查、论证和评估,引进的企业应该是真正有一技之长、符合我国产业升级要求的环境友好型企业;走出去的企业更应该考虑日本地震频发的具体国情,选择位于无论从历史记录还是从未来预测看,地震发生可能性都很小的地区的合资对象,或即使发生地震,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的行业领域的合资对象。从技术领域看,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水处理基础设施、半导体及电子器件、精密机械、防灾技术等有望成为两国企业合作的重点。总之,我们既要有合作的热情,又要明确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应该做的。(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4/18 |
|
![]() |
2025/4/11 |
|
![]() |
2025/3/24 |
|
![]() |
2025/2/19 |
|
![]() |
2025/2/10 |
|
![]() |
2024/1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