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警示中国保障房建设质量

近来,全球舆论焦点非日本大地震莫属,大地震的确带给人们太多的震撼与思考。

对比去年的海地大地震,其7.3级的震级比日本此次的9.0级要低得多,但海地由于经济落后,建筑普遍采用廉价建材,缺乏建筑规范和标准,缺乏抗震设计,使得海地房屋倒塌严重,死亡人数达30万人。而日本由于经济发达,在建筑上有实力进行高成本的投入,建筑普遍采用高品质建材,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占相当大比例,抗震设计技术也全球领先,这使得日本即便遭遇史上最强的地震,建筑破坏程度也不大,伤亡人数远低于海地。

日本建筑在地震面前的良好表现,背后原因是日本的市场发达。市场发达意味着规则更合理,意味着社会分工更精细、生产力更发达,意味着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供应,包括建筑防震、避险设施、防震的训练和服务体系等。

对比日本和海地之后,人们不得不回头思考中国的保障房建筑质量。

中国在今后5年将建设3600万套保障房,巨大的数字在给广大中低收入者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令人担忧多年来一些保障房建设中暴露出的诸多质量问题,如何规避“墙脆脆”、“屋漏漏”等现象重演?

保障房与商品房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政府主导,后者是市场主导。按理说,政府的公信力高于市场,保障房质量更有保障。但实际上,由于一些地方政府投入不足,加之保障房利润率较低或干脆就是赔本建设,这使得一些开发商和承建商“偷工减料”,保障房质量问题频发。对此,除了从“道德的血液”角度找原因,除了政府加强监管和惩罚开发商之外,更应回溯本源,在保障房建设体制上找解决办法。

房地产市场化初期,商品房质量问题也层出不穷,但如今却大幅减少,这归功于市场成熟。市场化的结果,除了分工的细化、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齐全、技术提升迅速外,足够的收益保障使得开发商愿意在成本上进行投入也是商品房质量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

今天的保障房建设不同于30年前计划体制下福利房建设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国如今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房地产市场,有了较为精细的市场分工,建筑技术也发生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有了这个基础,建设保障房就不该走福利房建设的老路,而应该在市场化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新路来。

保障房要由市场化机制的开发商来建设和销售,就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程序和机制,保证企业愿意参建,通过各种制度创新,为保障房找到可靠的融资渠道,探索出保障房盈利和投资方获利退出模式,以市场化来保障“保障房”。

当然,在房屋质量出现问题后,依法惩办责任方是必须的,但是仅靠严刑峻法,仅靠开发商的“道德血液”,质量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中国必须要探索出一套机制来确保保障房建设的可持续,这样才能保证在有可能出现的地震灾害面前,数量庞大的保障房能真正庇护广大国民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