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国家机器,任何群体都是弱者。日本最高法院的一纸判决,让这个国家重新审视国家与弱者的关系。
2025年6月,日本最高法院裁定,日本政府在2013年至2015年间下调生活保障标准的做法——“违法”。这一裁决不仅推翻了日本战后最大规模的社会福利削减,也让外界惊讶,在日本,低保户居然能告赢政府。
这场历时十年的官司,牵涉200多万名生活保障受益者,也就是低保户。表面上,这只是一起政策纠纷,但在更深层,它揭示了日本社会福利制度背后的三个根本性特征——低保不属于政治恩赐,受助者有权起诉国家,低保也从来不是“国家养我”的象征。
与中国不同,日本的生活保障制度并非财政拨款型补助,而是由《生活保护法》直接确立的生存权保障机制。这部法律明确了“任何人都享有维持最低限度生活的权利,国家必须保障。”日本宪法第25条也规定:“所有国民都有享受健康且有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的权利。”这句话也成了此次低保诉讼的根基。
日本最高法院指出,日本厚生劳动省当年所谓的“通缩调整”未经专家验证,也缺乏合理计算依据,属于滥用行政裁量。在日本,这样的滥权可以直接被撤销。这意味着,在日本,低保额度不是政治施恩的结果,而是法治监督的成果。
在许多国家,弱者面对国家,几乎不可能赢。但日本显然不是。从2013年起,全国陆续有31个地方团体的低保户提起诉讼。十年间,原告们陆续赢得大阪、名古屋、福冈等地方法院的判决,最终在最高法院迎来统一胜诉。
要知道,日本行政诉讼的原告胜诉率不到10%。但这一次,超过六成的判决站在了受助者一边。法官们的理由清晰而坚定——国家的政策不能以政治考量取代科学判断。日本的低保不是恩惠,而是权利。当政府侵犯这一权利时,哪怕你是领取低保的人,也能堂堂正正地起诉国家。
也许在中国语境下,很多人会觉得低保户是靠国家养着的人,理应心怀感激。但在日本,这种观念本身就是危险的。在日本的认知里,低保不是国家的施舍,而是公民依法应得的最低保障。
日本低保的发放由地方政府执行,标准计算透明,申请程序受到严格监督。政府工作人员会定期上门确认生活状况,但无权羞辱、威胁或公开低保户的信息。过去,日本媒体甚至揭露过有公务员劝退低保申请者的情况,强调这种行为是侵犯人权。
有不少人习惯站在上帝角度审判。在日本,领取低保是公民在正当地行使权利。正因如此,低保户不仅不会对国家“感恩”,反而理直气壮地联合律师提起诉讼,并且告赢了政府!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10/7 |
|
![]() |
2025/10/4 |
|
![]() |
2025/10/4 |
|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