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一片叶,承载着千年的文化,也温润着我的人生。从北京到日本,茶一直伴我同行。它不仅是生活中的饮品,更是我成长的伙伴、跨越文化的桥梁,以及心灵深处的安放之所。

缘起北京:在茶香中启程
我与茶的缘分始于北京。感谢我的恩师——台湾茶艺大师范增平先生,他精研茶道四十余载,融合传统与创新,弘扬东方美学,桃李遍布海内外。正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于1998年担任北京市原教高中的“茶艺班”班主任,成为最早一批将茶文化引入课堂的教师。那时的我,对茶的理解尚浅,却常被学生们在茶席上的专注与宁静所打动。一次次陪伴他们练习,我慢慢发现:茶,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期间,我还带领学生们为《草木人》月刊撰写文章,引导他们体悟茶作为生活方式与文化语言的深远意义。
茶与成长:教育中的启迪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常常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在成长中找到方向。而茶,成为了最好的老师。在茶席上,孩子们学会了耐心与专注,也学会了待人接物的温润与尊重。一次茶艺展示中,一位平日并不突出的学生,却在茶汤盈盏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从容。那一刻,我深切体会到:茶能让人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茶的精神在于“先苦后甜”,这与教育何其相似。陪伴学生们的过程,也让我不断成长。
远行日本:茶与文化的桥梁
2002年,我有幸成为全国少数获国费赴日研修的教师之一,进入横滨国立大学。初到日本,我原本只想学习里千家茶道,却意外被日本家政科教育中蕴含的茶道精神深深吸引。这里,茶早已融入日常:老人或年轻人待客的第一杯饮品总是茶,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绿茶、红茶、乌龙茶与保健茶,更构成生活清香的底色。简简单单的冲泡,却带来清澈甘美的滋味。由此我开始思考:如何让年轻人懂得茶的健康与美?我积极参与神奈川县日中友好协会活动,把中国茶介绍给热爱东方文化的朋友。虽有语言隔阂,但茶成为最好的交流桥梁。茶汤入口的瞬间,我们的心灵距离被悄然拉近。

茶与教育:在校园中播下清香
在日本的学习与生活里,我逐渐体悟到,茶不仅是味觉的享受,更是身心的调养。因一次茶艺义讲课,让我走进了横滨山手中华学校,幸运的成为这所百年老校的一名教师。教学工作繁忙,但一盏清茶总能让我放下浮躁,重拾宁静。茶的清香,可以安神醒脑;茶的微苦,可以净化心灵。渐渐地,我明白,茶与健康相连,茶与美同在——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平衡与和谐。我希望,这种平衡也能传递给我的每位学生们。课堂上,我不仅教授中文知识,在茶艺组的课外活动中也会努力以茶的精神启迪他们——如茶一般沉静从容,如茶一般清澈坚定。愿他们在未来的岁月中,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心怀一份安宁与优雅。

茶与美:生活的滋养与艺术的表达
茶的美,不止于色香味的品鉴,更在于它所蕴含的东方美学。茶席上的起承转合、器具的搭配、氛围的营造,都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我始终相信,茶席不仅是一种艺术呈现,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会我们以简驭繁,以和为美,让人们在纷繁中寻得宁静。
茶的使命:推广与分享
在中日两国的交流中,我逐渐意识到,茶不仅属于个人的修养,也承载着文化互鉴的使命。特别是结识了日本·中国茶研究所所长杨多杰老师和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华侨报》发行人吴晓乐老师、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茶文化学科教师潘城、上海茶叶学会会员李星老师后,我更深切地明白:作为一名茶人、教师和传播者,应当以自己的微薄之力,让更多人走近茶、理解茶、喜爱茶。茶,是东方文化的缩影。它的清苦与甘甜,如同人生的历程;它的氤氲与沉静,正是心灵的写照。一盏茶的温润虽小,却能照亮人生的长路。从北京到日本,这一路的成长与跨越,都因茶而更为丰盈。

在这条传播茶艺的道路上,我始终心怀感恩。感谢那些与我结缘的友人与老师,他们的鼓励与指点,如涓涓清泉,润物无声,给予我不断前行的力量。也正因他们的陪伴,我才更加坚定:茶不仅是饮品,更是生命的伙伴,是心灵的依靠,更是我愿意用一生去传递的信仰。未来,我愿以茶为桥,将温润与宁静传递给更多人。让一盏清茶跨越国界,成为心灵的语言,成为文化的纽带,也成为我与学生、与世界共同分享的美好礼物。(作者系横滨山手中华学校茶艺组指导老师)
热点视频
热点新闻
![]() |
2025/10/7 |
|
![]() |
2025/10/4 |
|
![]() |
2025/10/4 |
|
![]() |
2025/9/6 |
|
![]() |
2025/9/6 |
|
![]() |
2025/8/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