坂口志文获奖给我们的启迪

看到一段澎湃新闻的短视频:10月6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致电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先生,祝贺他获得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时,他们谈到“任何研究都需要时间。”石破茂还提到“也就是说,您过去40年一直在研究这个,才有了今天的成果。”

又读到《日本华侨报》总主笔蒋丰老师10月7日在“日本华侨报网”上发表的《日本第三位诺奖医学得主人生的三个“微小”光斑》中一段话——在信息洪流与盛大光环以及宏大叙事之下,我以为更应凝视的,或许是那些构成他生命底色的平凡瞬间。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如同散落的拼图,最终拼凑出一位科学巨匠最真实、最动人的肖像,也默默铺就了他通往斯德哥尔摩的道路。

我们有幸多次向蒋丰老师当面讨教写作秘诀,“努力抓细微变化”,“要凝视现实生活细枝末节并积极思考其变化走向”,这是蒋丰老师教导我们的。那么,就坂口志文的获奖,我们又该抓什么呢?

蒋老师在文中写道,“获奖时刻,概括他毕生智慧的答案是‘做事情要一件一件地做好。’”这话触动了我们。

蒋丰老师指出:“一件一件做好”,是一种方法论,更是一种生命态度。它意味着拒绝被喧嚣干扰,抗拒盲目扩张的诱惑,而是将宏大的使命分解。这让我们想起1984年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上,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料夺得世界冠军并说:“用智慧战胜对手!”山田本一后来在自传中写到:“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标志是银行;第二标志是一个古怪的大树;第三标志是一座高楼……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被我分解成几个小目标,跑起来就轻松多了。起初我把我的目标定在终点线的旗帜上,结果当我跑到十几公里的时候就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吓到了。”

怎么样?坂口志文的坚持,山田本一的“分解——努力;努力——坚持”,细细品味,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不是给你我以后做事一些启迪?

坂口志文先生四十年的坚持,我们只说“勤奋”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勤能补拙”是我们中国家长老师常和孩子说的,意思是勤奋能够弥补因天生的笨拙而造成的不足。勤奋是努力的山寨版,我觉得必须首先是“努力”。但努力和勤奋再比较,完全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努力中已包含“勤奋”成分,但对于努力而言,更重要的是努力方向、行为方式和阶段目标,甚至终极目的,而不在于时长与付出。

其次,具体行动上该怎么“勤奋”,更是值得深思的。我们都知道“勤奋”是个形容词。拿来作答的不能是个定性的形容词呀?!而应该是一个动词,对不对?没有了动词,说明这个人只让大家看出他正处于某种大量耗费时间花费精力的状态里,除此之外,应该什么都说明不了。这不就是“装忙”吗?!

最后,再听到“某人很勤奋”时,你我可以追问一句:请问,他在勤奋干什么?这样一问,乍听起来,显得极度傲慢无礼,近乎胡搅蛮缠了。事实上,我们心里并没有半点羞辱他人、否定他人的意思;我们就是问出了自己的真疑惑——你说这个人勤奋,我问具体他在勤奋地干什么。

假如回答不出来具体勤奋地干什么,答案就只是干巴巴的他正在勤奋。让我们眼前浮现一幅画:一头驴子被蒙上眼睛,围着石磨不停地转圈子……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现实,“老驴推磨”,还是少见得好。